巢湖之畔青春答卷——巢湖学院生环学院"河小青"三下乡实践活动纪实
当盛夏的阳光洒满巢湖之畔,一群身着绿色志愿服的青年学子,正用脚步丈量着这片水域的生态脉络,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2025年暑期,巢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小青"志愿服务队踏上了为期数日的三下乡实践征程。从会议室里的思想碰撞到河湖岸边的躬身实践,从实验室里的精密测量到社区课堂的知识传递,队员们以青春之名,为巢湖生态保护注入了鲜活力量,也在实践中完成了一堂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
谋定而后动:在思想碰撞中锚定方向
实践的第一天,巢湖学院生环学院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河小青"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关于实践方案的深度研讨。"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近年来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但局部水域仍面临挑战,我们的实践要聚焦真问题。"指导老师的话语为团队明确了方向。
围绕"如何让实践既有专业价值又具社会意义"这一核心,队员们各抒己见。有人提出从水质监测入手,用专业数据反映生态现状;有人建议加入垃圾清理行动,用实际行动改善沿岸环境;还有人强调要加强科普宣传,让环保理念深入群众。经过数小时的讨论,团队最终确定了"调研—实践—宣传"三位一体的活动框架:通过实地采样掌握一手数据,通过清洁行动改善局部环境,通过政企联动了解治理现状,通过社区宣讲扩大环保影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队长在总结时说道,"我们不仅要带着专业知识走出校园,更要带着问题意识走进基层,让实践成为检验学习成果的试金石。"这场凝聚智慧的讨论会,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队员们对即将到来的实践充满期待。
(图为河小青队员们开展三下乡活动前夕开展线上交流学习会议,旨在落实河小青活动顺利展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石敏供图)
检测水质pH值,守护身边每一滴水
当天下午,“河小青”队员们在校园内展开水质监测,手持专业检测工具,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质检测与pH值测量活动。他们沿着校园内的人工湖、景观河等水域,小心翼翼地采集水样,通过检测试纸和仪器仔细记录数据,专注的身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水生态环境的平衡。”队员们一边操作一边向围观的同学科普,“像咱们校园里的水,既可能受雨水冲刷带来的杂质影响,也可能因周边绿植腐殖质改变酸碱值,这些都需要定期监测。”此次活动不仅让“河小青”们将环保知识付诸实践,更通过现场讲解带动了更多同学关注身边的水环境。小小的检测行动,承载着青年一代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与担当,也让“节水护水”的理念在校园里悄然生根发芽。
(图为河小青队员们在校内进行水质监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供图石敏)
躬身入河湖:用脚步丈量生态脉络
实践第三天,"河小青"们迎着晨曦出发,开启了对巢湖流域重要水域的实地调研。大闸河的岸边,队员们手持采样瓶小心翼翼地采集水样,标签上详细记录着采样时间、地点和水深;半汤河的草丛中,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用镊子夹起隐藏在植被中的塑料垃圾,有的则在记录表上绘制沿岸污染源分布草图;巢湖主湖区的滩涂上,队员们踩着泥泞的土地,仔细观察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状况,不时俯身收集漂浮的蓝藻样本。
"看似清澈的河水,可能隐藏着肉眼难辨的污染。"环境工程专业的李同学一边将水样装入检测瓶,一边向队友解释,"比如氨氮、总磷等指标,需要回到实验室才能精准测定,但岸边的垃圾和排污口,却是我们能立即发现并着手改善的问题。"话音刚落,她便拿起垃圾袋,将散落在岸边的塑料瓶、食品包装袋一一收纳。
半天的水样采集和垃圾清理结束后,队员们的志愿服已被汗水浸透,手上也沾满了泥土,但看着逐渐整洁的河岸和满满一袋袋分类好的垃圾,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当你亲手捡起一片垃圾,才会真正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分量。"生物科学专业的王同学感慨道。
傍晚时分,队员们带着采集的水样和样本返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分工进行水质检测:用pH试纸测定水体酸碱度,用分光光度计分析污染物浓度,用显微镜观察藻类群落结构。当一组组数据在记录表上呈现,队员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部分水域的pH值略高于标准范围,蓝藻数量也需要持续关注。"这些数据不仅是专业学习的实践成果,更成为后续环保建议的科学依据。
(图为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柘皋河进行水样收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石敏供图)
联动政企间:于交流中深化治理认知
实践的第四天,"河小青"们走进了安巢经开区社会发展局,与负责巢湖生态治理的工作人员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座谈交流。"巢湖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利、环保、农业等多个领域,需要政企民协同发力。"工作人员的介绍让队员们对生态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交流中,队员们结合前一天的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何平衡沿岸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蓝藻治理有哪些创新技术?""普通市民能为巢湖保护做些什么?"面对这些问题,工作人员用具体案例一一解答:"我们在沿岸实施了退耕还湿工程,既保护了生态,又通过生态旅游带动了居民增收;在蓝藻治理方面,除了传统的打捞技术,还引入了生物防治手段......"
这场面对面的交流,让队员们跳出了课本知识的局限,看到了生态治理的现实挑战与创新实践。"原来每一项治理措施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交流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专业报国"的内涵——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知识,更要关注社会需求,将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图为河小青队员们与安巢经开区工作人员进行问题讨论交流学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供图石敏)
(图为河小青队员们与指导老师和安巢经开区建设发展局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供图石敏)
隔日,团队来到花山污水处理厂。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污水处理的全过程:从污水进入厂区的格栅过滤,到生化池中的微生物降解,再到沉淀池的泥水分离,最后到消毒池的深度处理。"处理后的水可以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部分用于厂区绿化和河道补水。"工作人员的介绍让队员们惊叹不已。当看到浑浊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变得清澈透明,大家真切感受到了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知识、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图为队员们在花山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细心讲解的带领下参观污水处理的整个流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供图石敏)
情系社区里:以童心传递环保理念
实践的最后一天,"河小青"们来到岗岭社区,将环保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社区活动中心里,队员们精心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知识课堂。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动画和互动游戏,队员们向孩子们讲解了巢湖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水污染的危害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小常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巢湖的水需要保护吗?"队员们的提问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有的说"保护水,鱼儿才能活下去",有的说"干净的水可以用来浇花"。在知识问答环节,孩子们积极举手抢答,获胜者还得到了队员们准备的环保书签和绿植盆栽。"这个书签上的图案是巢湖的鱼,我们要像保护它们一样保护水资源。"一位小朋友拿着书签认真地说。
除了知识讲解,队员们还带领孩子们开展了"垃圾分类我能行"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垃圾分类游戏,孩子们很快掌握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方法。"以后我要提醒爸爸妈妈,不要乱扔垃圾,还要把废电池放进专门的回收箱里。"孩子们的童言稚语,让队员们看到了环保理念代代相传的希望。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美丽巢湖"——清澈的湖水、嬉戏的鱼虾、葱郁的岸边草木。这些稚嫩的画作,不仅是孩子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更是队员们收到的最珍贵的"实践成果"。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活动既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又能培养环保意识,希望'河小青'们以后常来。"
(图为河小青队员跟小朋友们开展趣味环保学习小游戏,进行水样PH测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供图石敏)
实践出真知:在奉献中书写青春成长
为期数日的实践活动虽然短暂,却在队员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会议室里的精心策划到河湖岸边的躬身实践,从与政企人员的深入交流到对社区儿童的科普宣传,每一个环节都让队员们收获满满。
在专业能力上,队员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水质监测、生态调查等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会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责任担当上,亲身参与垃圾清理、见证污水处理的艰辛,让大家深刻理解了"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的意义;在价值认知上,从政府工作人员的坚守、污水处理厂的创新到社区孩子们的纯真,队员们看到了不同群体为环保事业付出的努力,也更加明确了青年一代的使命——既要做生态保护的践行者,也要做环保理念的传播者。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在于脚下的土地和心中的责任。"一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巢湖之畔的风,见证了这群青年学子的成长;清澈的湖水,映照出他们为环保事业奋斗的决心。
如今,"河小青"们的实践活动已落下帷幕,但他们为巢湖生态保护贡献的力量,为社区传递的环保理念,以及在实践中收获的成长与感悟,将成为这份青春答卷中最珍贵的内容。正如队员们所说:"这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们会带着这份收获回到校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未来用更专业的能力守护绿水青山,为祖国的生态建设贡献属于青年一代的力量。"
巢湖的水波依旧荡漾,而那些关于青春、责任与成长的故事,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新的篇章。(通讯员石敏)
(图为河小青队员们在龟山公园进行水质监测进行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供图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