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红绿相映,e路前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武夷山市文旅局支持下,深入武夷山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紧扣“红色精神铸魂、绿色产业富民、生态理念护航、文化智慧赋能”主线,系统探索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积极融入南平市打造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及武夷山市建设“三茶”统筹创新示范区的战略部署,贡献青年智慧。
一、 红色铸魂,筑牢思想根基
实践队以红色教育为起点,筑牢思想基石。队员们深入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赤石暴动旧址,通过史料研读与现场讲解,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奋斗精神。创新拍摄“微党课”,探索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青年成长教材,为投身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与价值引领。
图 1 实践队员参观闽北革命纪念馆
图 2 实践队员在闽北革命纪念馆拍摄红色宣讲视频
图 3 实践队员在闽北革命纪念馆前合影
图 4 实践队员在赤石暴动旧址合影
二、 科技助茶,驱动产业升级
在省科技特派员、福建商学院学工部副部长缪晓斌带领下,实践队带着从红
色教育中汲取的使命担当与奋斗激情,聚焦武夷山绿色支柱产业——岩茶,累计走访了20家茶企,并深入大头兵、春深岩、水濂韵等代表性企业进行重点调研。队员们通过15场专题座谈与深度访谈,全链条调研产业升级痛点与破局路径,重点观察传统焙茶工艺与现代智能控温技术的融合应用,解析其对品质与效率的提升。围绕“文化内涵挖掘”与“品牌核心竞争力构建”等关键议题,与负责人深度对话,提炼出青年视角的“破圈”建议:如运用新媒体讲好“科技+传统”制茶故事、开发契合年轻消费群体的体验式产品等,以实际行动响应政策、夯实产业根基。
图 5 实践队员在大头兵茶企进行访谈拍摄
图 6 实践队员在春深岩茶厂拍摄烘茶现场
图 7 实践队员在天心水濂韵茶厂进行访谈拍摄
三、 生态护航,绘就共富图景
产业调研深化了队员对可持续发展根基的认识。在星村镇黄村村,实践队系统剖析“支部+合作社+电商+茶农”运作模式,厘清党支部统筹引领、合作社规范生产、电商拓市增收、茶农深度参与的协同链条。在木坜生态茶园,队员们实地观察生态种植并体验采青技艺。结合南平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及武夷山市强化生态茶园建设标准的政策导向,实践队凝练形成聚焦“生态价值转化”的调研报告,旨在为同类乡村提供可操作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方案,服务地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
图 8 实践队员在横凤茶部落村进行访谈拍摄
图 9实践队员在木坜生态茶园进行拍摄
图 10 实践队员在木坜生态茶园体验采茶
图 11 实践队员在黄村村茶农家中学习选茶
四、 文化赋能,激活古今融合
立足产业与生态基础,实践队深入探寻文化驱动力。在武夷精舍,队员们聚焦朱子文化这一精神纽带,深入研讨“朱子理学智慧与茶旅产业深度融合”潜力,探索将“敬天爱人”、“和谐共生”等精髓融入品牌叙事与体验设计。此举积极响应南平市“三茶”政策将“茶文化”置于首位、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要求,以及武夷山市建设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向。实践队旨在助力将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提升岩茶文化附加值、塑造特色茶旅体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红色精神、绿色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融合创新,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供青年注解。
图 12 实践队员在朱熹园进行拍摄合影
此次武夷山实践行,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子以红色精神铸魂,在产业一线锤炼兴农之能,于绿水青山间守护生态之本,向千年文脉汲取创新之智。他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是信仰底色,绿色是发展基调,文化是融合灵魂。未来,队员们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发展,深挖文化富矿,积极融入南平市及武夷山市“三茶”统筹发展蓝图,以青春之笔奋力描绘红绿相映、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