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探寻新时代农村写作发展对象,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于七月十五号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开启了为期一天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助力农村强、农村美、农民富,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会议精神,对农民作家姜兰芳展开了专题采访,做好助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的作用。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姜兰芳老师。 岳思滢 摄
关中藏慧笔 农妇著华章 访谈伊始,姜老师深情回顾了她的创作之源。学生时代便因作文出众而崭露头角,老师的预言在她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她说:“村里能写的东西太多了”,即便婚后生活清苦,她将对文学的热爱化作执着行动——用嫁衣换书,在女儿废弃的作业本和铅笔头上坚持书写。正是在田间地头的菜棚里,她以铅笔为犁,卖嫁衣换读物,蘸取生活的苦涩与坚韧,创作出反映农村女性家暴困境的小说《婚殇》,以及虽历经30年波折、至今仍在陕西文学杂志连载的《落红》。这段从田间“犁笔”到“文心”初成的历程,深刻诠释了一位关中女性农民作家对文学梦想的坚守与热爱,其文字饱含着泥土的馨香与生命的韧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姜兰芳老师。 岳思滢 摄
素心映苦难 妙笔生暖阳 姜兰芳老师的作品,始终将镜头对准与她血脉相连的农村姐妹。她结合自身早婚的切肤之痛及对身边女性命运的深刻洞察,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聚焦农村女性的生存困境。《婚殇》直击家庭暴力,《城中村的女人们》则细腻刻画了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的精神迷茫。她不仅书写苦难,更是一位清醒的呼吁者。她以自身经历警醒女性“不要早婚,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其作品的核心主题正是唤醒女性意识,鼓励她们依靠自身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历经岁月沉淀,她的写作风格已从早期的悲情叙事转向传递更多阳光与温暖,展现了对生命更深邃的理解与积极向上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姜兰芳老师。 岳思滢 摄
文脉传薪火 乡韵助振兴 面对农民文学传播的挑战,尤其是年轻群体关注度不足和网络文学的冲击,姜兰芳老师积极思考破局之道。她尝试通过出版、短视频、签售等多渠道推广,并特别注重与年轻文学爱好者交流,成功激发部分人投入创作。访谈中,她深切表达了构建支持网络的迫切愿望——呼吁为像她一样的女性农民作家及广大农村文学爱好者建立组织(如文学组),提供讲座、交流平台和必要指导,避免后来者 “走弯路”。她渴望建立一个“农村作家之家”,凝聚散落在乡间的文学星火。同时,在陕西文学杂志团队的鼓励下,她笔耕不辍,持续创作,并致力于通过作品和公众号,将关中乡村勤劳善良、充满正气的风貌传播出去,为“文润”乡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绘”就农民文学繁荣发展的“新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