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探咸阳秦都风光访秦川作家文采寻农民文学根脉

         为探寻农民文学发展、传承三秦文化基因,西安外国语大学“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15日赴咸阳市秦都区开展农民文学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咸阳市秦都区街巷之中,深入人民群众,以问卷形式展开初步的社会调查。在了解完基本情况后,实践团采访了陕西作家凌晓晨先生,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文学的理解,为新时代如何延续农民文学的生命力做出了切实注解。
         为了响应习总书记所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号召,实践团成员将脚步延伸到社会基层,在咸阳市秦都区展开了广泛的基层调研。上至须发皆白的大爷大妈,下至青春年少的学生群体,皆在实践团所调研的范围之中。在一份份调研报告中,实践小组成员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农民文学怀抱着热忱的态度,但在如何使文学更好促进发展与具体落实的方面,需求仍很迫切。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秦都区市民  赖屿楦 摄
         在进行基础的调查访谈过后,实践团成员接着邀请了陕西当代农民文学作家凌晓晨老师进行专题采访,对农民文学与乡村振兴进一步交流学习。

图为陕西作家凌晓晨老师接受采访  赖屿楦 摄
凌晓晨,男,陕西寿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任咸阳市诗歌学会会长。有1400余首诗歌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等刊物发表,代表作有《火眼睛》《水荒》《天堂》等。
         对于自己早期的创作经历,凌晓晨老师表示自己15岁之前一直在农村长大,7岁时开始为生产队读报,当时的人们常常围坐在煤油灯前听读,这种乡村集体生活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乡村生活虽然物质匮乏,却邻里乡亲和睦团结,这种环境对他的生活观察与感受能力影响颇多,为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不断积累着素材。
         对采访中提到创作中常使用的地域符号,如“黄土高原”“咸阳古渡”“华阴老腔”“秦腔”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凌晓晨老师阐释道,“咱们黄土高原,约64万平方千米,是中华民族祖先炎帝、黄帝的起源地,象征着民族根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黄土上滋养了像华阴老腔、秦腔这些独特的陕西文化,我们应该将其视为文化的瑰宝,将这些元素融入文学创作之中。”
         在当前网络平台重要性日益凸显、AI工具趋向泛滥的网络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凌晓晨老师对此现象深有体悟。他说,“网络平台对诗歌的创作作用是非常大的,咸阳市诗歌学会在网络平台的阅读量还是挺大的,通过互联网平台人人都能读诗,人人都能写诗。这一方面让大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一方面也使得诗歌质量良莠不齐,其中缺乏严格审核标准。”而对于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问题,他 始终强调,“AI是工具,不能代替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需要作家独立个性化创作,要体现出人类情感与个性差异。”
         最后,凌晓晨老师还对年轻一代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建议:要提升观察、想象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广泛阅读各类书籍,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要关注现实社会的现象,扎根生活的土壤。只有把思想的种子植入现实生活的肥沃土壤,才能让作品成长、开花、结果。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凌晓晨老师(右4)合影  赖屿楦 摄
        通过此次社会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们对农民文学的整体性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为新时代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延续民族文化基因埋下了一颗颗种子。实践团成员始终坚信,要切实通过自身努力,勤学为路、善思为径。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农民文化传承、乡村建设发展用自己的方式做出独特的贡献!
 
作者:王奇轩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武汉理工大学实践队走进切吉村足球场: 见证足球运动中
  • 反诈创作予警示,青春聚力护民安——山理工学子创作反
  • 青春视角察治理,实践深耕悟民生——循梦实践团旁听网
  • 探咸阳秦都风光访秦川作家文采寻农民文学根脉
  • 青春力量润基层,多元实践促活力
  • 青春力量润基层,多元实践促活力
  • 为深化对基层治理的实践认知,以青春行动赋能社区发展,山东理工大学“循梦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7日在齐悦国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 07-18
  • 烽火少年梦:红色文化浸润童心 ——白溪关村开展“烽火
  • 长安大学弘扬“两路”精神实践队实践纪实:探千年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