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成员在陕西省咸阳市开展了街头调研和作家专访活动,旨在通过随机调查和深入采访,了解咸阳市街头群众和作家对于陕西农民文学的认识、看法和建议。
走向街头探现状,走近作家寻思路
实践团成员在上午的街头调查中,随机采访了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咸阳市民。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陕西农民文学和农民作家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说过相关作品。受访者一致认为,农民文学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亟需加强,尤其需要通过年轻人的视角和传播方式来吸引更多关注。
图为实践团成员街头采访。赖屿楦 摄 下午,实践团成员分别采访了咸阳市农民作家姜兰芳和陕西著名作家凌晓晨。两位作家从农民作家和非农民作家的不同身份和视角出发,分享了关于农民文学现状、创作挑战以及发展方向的深刻见解,展现出农民文学在坚守乡土情怀与追求创新之间的平衡实践。
“烟盒纸作家”姜兰芳:用铅笔书写乡村的痛与美
姜兰芳,这位可以被称为“烟盒纸作家”的女性农民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经历和对乡村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刻关注,成为农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她从学生时代便展现了惊人的写作天赋。她的作文不仅屡屡受到老师的表扬,还常被推荐发表。婚后,她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依然坚持写作。为了购买书籍,她甚至用嫁衣换书,以废旧作业本和铅笔头为工具,记录下对乡村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通过投稿广播电台,她逐渐打开了文学创作之路。她的代表作《婚殇》和《落红》深刻描绘了农村女性在家庭暴力中的无助与挣扎。这些作品虽多以悲剧为主,却真实地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多面性,呼吁社会关注农村女性的生存现状。近年来,姜兰芳的创作风格逐渐变化,从悲剧转向阳光温暖,传递更加积极向上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姜兰芳老师。岳思滢 摄 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姜兰芳老师主要通过出版发行、短视频宣传等方式推广自己的作品,但她坦言,农民文学在年轻人中的传播面临巨大挑战。网络文学的兴起、读者注意力的分散,都使得农民文学在当下显得尤为边缘化。
为此,她尝试通过与年轻文学爱好者交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并希望建立一个农村作家之家,为更多农民文学爱好者提供资源和平台。她认为,只有通过组织化的支持和创新的传播方式,农民文学才能吸引更多关注,焕发新的生机。
“工程师作家”凌晓晨:打破标签,关注文学本质
作为另一位受访者,凌晓晨从“非农民作家”的视角,探讨了农民文学发展的困境和潜力。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创作感悟,提出了对农民作家和文学标签的独到见解。
凌晓晨认为,“农民作家”这一标签本身并无实质意义,甚至可能限制人们对作品本质的关注。他强调,文学创作的核心在于作品质量和思想深度,而非作者的身份背景。正如《白鹿原》这样的经典作品,其价值并不在于作者的身份,而在于作品所承载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凌晓晨老师。 赖屿楦 摄 凌晓晨老师向实践团成员讲述道,他的创作深受黄土高原和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他认为,地域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宝贵资源,关中方言、民俗、历史典故等都为作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他看来,农民文学应以这些地域文化为根基,书写民族精神和乡土情感,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作品。
同时,凌晓晨老师也指出,农民文学的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包括作家个人素质的提升、市场流通的困难以及网络文学的冲击。但与此同时,时代的变化也为农民文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网络平台的普及为作品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渠道,新农人群体的出现为创作注入了新鲜的题材。
他认为,未来的农民文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农民形象,关注新农人群体的精神特质与生活困惑。在创作形式上,农民作家也可以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开拓文学表达的新领域。
坚守乡土情怀,开拓文学新境
通过这次调研和采访,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农民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坚守与挑战。一方面,农民作家们以真实的乡土生活为素材,通过文字记录乡村的变迁和困惑;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不断探索传播方式的创新,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一文学形式。
农民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不仅承载着乡村的记忆与文化,也为社会提供了观察农村生活的重要视角。在未来的发展中,农民文学需要在坚守乡土情怀的基础上,与时代变化相结合,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和多元化创作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