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一早,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以关中为调研重点,探寻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发展现状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陕西咸阳。为了深入探讨现代语境下,咸阳市农民写作与农民文学的普及程度和受众人群,同时兼顾探究“如何将农民文学和乡村振兴促进相融合”的问题,于早上到达秦都区进行调查问卷的分发。
图为实践团成员调研咸阳市市民。 王嘉玉 摄通过调查反馈,实践团成员普遍认识到尽管咸阳市的农民作家层出不穷,但市民对于农民文学的认识还是较为浅薄,甚至是一无所知。在调查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发现部分咸阳市居民对于农民文学的了解不够深入,仍停留在“农民所做的文学”的字面意思。这种现象深刻反映了农民文学发展与宣传的速度之慢、深度之浅,也为农民文学指明了今后的宣传方向。
7月15日下午,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在除农民作家以外的其他作家视角下,农民写作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探索新时代农民写作的现状、机遇与挑战,总结农民写作的核心精神与时代价值,实践团成员采访了作家凌晓晨。实践团成员提出的采访问题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个人创作背景与关中文化的关联,包括乡村生活经历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及具体场景或人物故事、作品中关中地理意象的象征意义、关中方言等地域文化符号在诗歌语言中的融入及对作品表现力的增强作用等;二是新时代农民写作的现状与挑战,涉及对“农民作家”群体标签的看法及该标签对创作的影响、新媒体对农民写作传播的影响及网络平台可发挥的作用、AI 技术为作家带来的机遇或挑战等;三是创作理念与未来展望,包含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民文学创作是否应投向 “新地域场景” 及可能催生的诗性符号、是否需要突破 “传统耕耘者” 形象捕捉新农人群体精神特质、农民文学创作是否可将地域与农民书写融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度及对丰富性的意义、如何让陕西地域的农民书写更具 “普遍共鸣” 及具体创作设想、《沅水谣》跨媒介尝试的借鉴意义及农民作家是否可探索更多艺术融合、农民文学创作应承担的文化使命;四是总结性内容,包括在地域与农民书写中最想传递的核心精神、“扎根” 的最大创作价值、对年轻写作者的经验分享及推荐作品、未来创作的突破或延伸方向。作家凌晓晨的对以上问题一一作答,与成员们展开详细的探讨。首先凌老师强调了黄土高原的重要性:在地理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在文化意义上是华夏民族的根脉。其次,凌晓晨老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老师认为“农民作家”的称呼是不对的,提出身份不代表知识,身份不代表文学水平。还补充到:可以通过改善作家创作环境、增加奖励层次、宣传个人贡献等措施来发展农民文学。同时,凌老师强调文学关注的三个问题为:爱在哪?情在哪?生活的希望在哪?老师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比作万花筒,坚信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折射出更多的光芒,即拥有独特性、创造性、象征性,具有超越当下时代的社会价值,而非简单的语句通顺与故事编排得当。因此,老师否认了人工智能的辅助性作用。最后,凌晓晨老师真诚的建议大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该做到“喜新厌旧”与“见异思迁”,还对实践团成员提出了几点建议:“善良”为根本,要真、善、美全面发展,做到团结与热爱他人。这些建议让实践团成员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图为凌晓晨老师接受实践团采访。 赖屿楦 摄 实践团成员在调研、采访的过程中,知晓了以咸阳市农民文学为代表的整体农民文学现状与困境,多视角、多层面、多方位的分析困境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措施,为推动农民文学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