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西外学子三下乡笔耕乡土觅真味文润关中展新篇

         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赴陕西省咸阳市开展调研活动。调研采取街头走访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走进咸阳市街头,与普通民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收集群众心声;同时,深度访谈凌晓晨、姜兰芳两位作家,从创作经历到作品的精神内核,在深度对话中感受田野间蓬勃生长的文学力量。
且听街巷“诉”心声,声声入耳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成员走上咸阳市街头,沿着地铁路线随机采访咸阳群众。从十几岁的小学生到六十几岁的退休舞蹈教师,从街上吆喝卖货的商贩到开着店铺业余写诗的大叔,都是实践团成员们采访的对象。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咸阳市居民。 赖屿楦 摄
         实践团的成员们用礼貌和耐心构建起一座在炎炎夏日里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受访的咸阳市民们则用他们的热情传递出普通百姓最真实的心声。有群众说到:“这座城市的规划好得很,城市也很安静”;也有人提到:“希望能够多宣传宣传,把咱得文学传出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城市建设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而对于农民文学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群众们既满怀期待,又热切关注,这也为实践团的同学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且看梨笔“写”新章,字字生香
         15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分为两个8人小组,分别对话了两位杰出的农民作家代表——凌晓晨与姜兰芳老师,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写作故事。
         凌老师出生于1963年10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水利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咸阳市诗歌学会会长,咸阳市职工作协副主席,也是一名高级工程师。谈及他的创作历程,15岁之前在咸阳永寿县农村的成长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凌老师提到了少年时在煤油灯下识字,夏天收麦子时当记工员的经历,而黄土高原梁塬山茆的自然风貌则让他体会到一种诗性的感觉。姜老师则重点谈到自己读书时“爱写作文”、“作文写得好”的经历,与文学结缘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更离不开其不断地拿起笔进行创作的这份“爱”心,正是这份对文学创作纯粹的爱,让她一步一步成为了一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农民女作家。

图为凌晓晨老师接受实践团成员的采访。赖屿楦 摄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实践团的成员们也向老师提出了“新媒体如何影响农民文学”的相关问题。凌老师指出,“新媒体的传播作用是海量的,具有更加广泛的基础和社会效    应。”同时凌老师也提出,当受众在阅读网络平台上的作品时不能盲目摄入,而是要注意区分其好坏。针对实践团成员有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农民作家创作效率的问题上,凌老师明确指出,           “AI只是人类的工具。”作家与AI的区别在于“有生命与无生命”的感觉,作家要做好自身的事情,“个性,个性,还是个性。总的一句话:表现生命的意识和觉悟。”凌老师深入浅出的表达启发着实践团的成员进一步思考,新时代下技术与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为姜兰芳老师与实践团成员的合照。 岳思滢 摄
         在访谈尾声,姜兰芳老师回答了“自己在作品里想要传达什么样的精神”的问题,老师提出了三个关键词,“真实”、“点燃希望”和“实际的帮助”,文学作品应该给读者传递出一种真实感,一股希望的力量,读者应该能够从文学作品反哺自身,去获得些什么。凌晓晨老师则表达了自己对年轻创作者的期待,即“寻找不同,观察不同,表达不同”,文学创作者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如何去塑造,唯有大量的阅读,把阅读当做终生的事业。
         最后,凌晓晨还送给了实践团小组成员们自己的诗集——《天堂》和《殿堂》,让这些年轻的团队们持续的、选择自己热爱的书去读。他将“诗让我们走向永远!”送给实践团的成员们,也送给每一个热爱文学,热爱诗的“读书人”。

图为凌晓晨老师与实践团成员的合照。赖屿楦 摄
 

 
作者:舒佳鑫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武汉理工大学实践队走进切吉村足球场: 见证足球运动中
  • 反诈创作予警示,青春聚力护民安——山理工学子创作反
  • 青春视角察治理,实践深耕悟民生——循梦实践团旁听网
  • 探咸阳秦都风光访秦川作家文采寻农民文学根脉
  • 西外学子三下乡坚守乡土情怀开拓文学新境
  • 西外学子三下乡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
  • 西外学子三下乡多视角探寻农民文学发展现状多方式搜索
  • 公益暖照人心,暑托护航童年——宁波轨道交通暑期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