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西外学子三下乡关中农民文学调研与凌晓晨专访

         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以关中为调研重点,探寻陕西新时代农民写作发展现状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咸阳市秦都区,以问卷调研叩击市民认知,以名家专访深挖文学根脉,在一日的奔波与对话中,触摸农民文学与时代共生的温度。
街头问卷访民意,调研细察探认知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队已兵分多路,在街道附近分发有关调查问卷,随机采访市民对于“农民文学”的了解状况。其中,有年龄较小的受访者,对农民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相关作家可以多多举办“校园行”活动;有个体户经营者利用业余时间在美篇软件上进行诗歌创作,创作内容大多来自对故乡人和事的回忆。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市民对农民文学并不了解。实践团收到了受访者真实的心声:对农民文学加强政策支持,加强推广和宣传,以及深入基层老百姓的恳切期待。这场街头调研,既是对农民文学社会认知度的摸底,更是一次让乡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调研群众。  赖屿楦  摄

专访名家寻文脉,乡土情深润笔端
        实践团队对凌晓晨老师的专访在会议室中展开。作为深耕乡土文学数十年的创作者,凌晓晨先生谈及个人创作经历时眼中闪烁着热忱。访谈中,凌晓晨老师先从自身“水利工作为主,业余爱好为写作”的经历中,讲述了自身青少年时期在农村度过,一直热爱写作,后来从事水利工作依然坚持写作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专访凌晓晨老师。  赖屿楦 摄
         对于“农民作家”的看法,凌老师提出:“农民作家原则上并不是一个群体概念,而是独特的创作个体。称呼、身份并不一定不代表学识的高低,更不代表创作水平。”身为陕西人,凌老师对“黄河”“黄土高原”的理解颇深,也为我们讲述了作品中融入的黄土精神根脉。谈及新媒体的发展,凌老师肯定了网络平台对农民文学发展具有推广作用,比如乡土诗歌的创作体量增大,也出现了不少高质量的作品。一些通过网络平台走红的农民诗人,抛开创作的作品水平的界定,更可贵的是一种“诗歌精神”。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凌老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一个工具,在一些文体的写作上,AI可以是手中之‘笔’,但和作家之‘手’还相差甚远。AI对于文学来说,并不是工具,越是依赖AI创作,人的创作水平不会大幅提高,人与人创作的相似度会变高。作家应该是有特殊功能的,要保持个体差异性。”
         访谈接近尾声,凌晓晨老师寄语青年学子:“看,看不见的;听,听不见的;想,想不到的。要奔着文学的理想而去,让文学的种子带着泥土的芬芳生根发芽。”从凌老师在此次专访的回答中,团队成员对农民文学的创作肌理、社会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认真倾听凌晓晨老师的分享。  赖屿楦 摄
         此次调研和访谈不仅积累了珍贵的调研资料,更让成员们深刻意识到:守护农民文学这份文脉,需要更多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体悟生活。未来,团队将继续梳理调研成果,以青春之力为农民文学的书写与创新注入新活力。

图为凌晓晨老师与实践团合影赖屿楦 摄
 
作者:张棱晰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武汉理工大学实践队走进切吉村足球场: 见证足球运动中
  • 反诈创作予警示,青春聚力护民安——山理工学子创作反
  • 青春视角察治理,实践深耕悟民生——循梦实践团旁听网
  • 探咸阳秦都风光访秦川作家文采寻农民文学根脉
  • 西外学子三下乡坚守乡土情怀开拓文学新境
  • 西外学子三下乡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
  • 西外学子三下乡多视角探寻农民文学发展现状多方式搜索
  • 公益暖照人心,暑托护航童年——宁波轨道交通暑期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