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咸阳农民文学探索了解市民看法访寻作家笔踪

7月15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三下乡”项目“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实践团,赴咸阳开启实践之旅第二站,聚焦咸阳农民文学发展。团队先沿路调查市民对本地农民文学的认知与发展看法,后续深入采访诗人凌晓晨老师,挖掘农民文学故事,助力本土文化传播。

                                                         图为实践团成员沿路采访市民。 赖屿楦  摄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咸阳市秦都区,沿路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市民发放问卷、交流访谈。职工王女士表示,自己平时爱读书,知晓一些本地农民作家,例如王连生、苦果等。并且王女士本人也曾亲身参与过农民文学创作的相关工作,对咸阳本土农民文学的发展抱有很高期待,王女士也希望通过咸阳的旅游业,能够带动农民文学的发展。而退休老干部张大叔则笑着坦言,平时接触农民文学较少,不过很期待咸阳本土的农民文学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在沿路采访中,实践团成员们大致了解到,市民中少有人了解并阅读过农民文学,即使咸阳当地农民文学的发展已颇具影响力,但是在对市民大众的普及这方面来看,仍需做出一定的努力。此次沿路调查,为实践团后续深入挖掘农民文学、助力文化传播,积累了真实宝贵的民意基础。
7月15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对农民出身的诗人凌晓晨老师进行专访,围绕农民写作与地域文化、新时代农民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等话题展开分享。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作家凌晓晨。 赖屿楦   摄
凌晓晨老师的创作基因,深植于咸阳永寿县的泥土中,“七岁时,我点着煤油灯为生产队社员读报纸,灯影里的乡音是文学最初的启蒙。”这些鲜活的乡村记忆,成为他笔下最动人的素材。“全村人都认识我,都对我很好,犹如亲戚,也象朋友,更象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支持我。”乡亲们的陪伴与帮助,编织了凌晓晨的创作的摇篮。
凌晓晨老师解释道,其作品中频繁出现的“黄土高原”“渭河”“咸阳古渡”等关中意象,绝非简单的地理符号。“没有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诞生。”凌晓晨认为,潺潺流动的渭水、雄浑壮阔的黄土高坡,这些元素承载着文化根脉,它们在诗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而关中方言与秦腔等民俗符号,则可延伸到心灵与精神层面。
针对“农民作家”这一标签,凌晓晨老师直言:“文学作品没有“泥土性”或者“书卷气”之分,那是评论家根据已经形成的作品,创造出来的词语。”他以《白鹿原》为例,强调文学的核心是作家自身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而非身份标签。只要能为大众带来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便无须区分农民作家与知识分子作家。凌晓晨老师认识,应从社会氛围的角度,为个体劳动创造者营建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例如改善作家环境,提高稿费标准,增加奖励层次,宣传个人贡献,增设培训班次等文化工作措施。
最后,凌晓晨老师用“诗化生活,滋养灵魂。”这句话概括自己的创作初心。从黄土高原的沟壑到城乡变迁的褶皱,他的文字始终跟着土地的脉搏跳动,他深切地希望文学能够砥砺向前,为他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杜豫贞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武汉理工大学实践队走进切吉村足球场: 见证足球运动中
  • 反诈创作予警示,青春聚力护民安——山理工学子创作反
  • 青春视角察治理,实践深耕悟民生——循梦实践团旁听网
  • 探咸阳秦都风光访秦川作家文采寻农民文学根脉
  • 西外学子三下乡坚守乡土情怀开拓文学新境
  • 西外学子三下乡觅泥土馨香寻秦川犁笔
  • 西外学子三下乡多视角探寻农民文学发展现状多方式搜索
  • 公益暖照人心,暑托护航童年——宁波轨道交通暑期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