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长廊激活文化传承新活力
为深入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相关内容,巢湖学院"赴梅渚镇儿童教育帮扶团"前往郎溪县一里巷非遗文化展示区,通过墙面展陈、场景复原、活态展演等多元形式,了解姚村云舞、跳五猖等十余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墙绘:浓缩古邑文化基因
踏入一里巷,“千年古邑 魅力非遗”文化墙宛如一部立体的“文化图鉴”,率先铺展郎溪非遗的独特脉络。墙面上,姚村云舞的起源追溯与表演场景定格、跳五猖的舞姿动作解析与脸谱符号破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实现“静态讲述”;侯村蜜枣制作技艺的老照片里,能瞥见传统手工艺的温度,大小锣鼓的节奏注解中,可聆听民俗文化的韵律,十余项非遗项目借由简洁文字与珍贵影像,勾勒出郎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肌理。
墙上未赘述遥远的过往,然眼前这些图景,但是非遗传承,原是一辈人将生活的肌理、心底的热忱,缓缓注入后辈的生命。这面墙,不着繁文,却让队员们真切触到了文化的体温。
活态传承:非遗融入生活场景
一里巷不只是静态的“文化展陈馆”,当地定期组织姚村云舞、跳五猖传承队伍开展活动,让传统艺术从节庆舞台“走”进日常街巷。活动当日,舞者们手持“云片”翻转腾挪,蓝白相间的道具似云朵流动,勾勒出姚村云舞的灵动;五猖将士步伐刚劲,脸谱威严、服饰鲜明,锣鼓声与喝彩声交织,重现民俗活动的热闹烟火气。
一里巷的非遗展演虽未赶上,但街巷间残留的热闹气息仍未散尽。队员恰逢几位老人坐在石阶上闲聊,说起姚村云舞的“云片”如何翻飞、跳五猖的锣鼓如何震天,不远处,几个孩子正举着彩纸仿作“云片”,追跑稚嫩的声音里满是雀跃。
老人脸上的熟稔与骄傲,孩子眼中的好奇与向往,无需亲眼见证表演,也能让人清晰感受到:那些锣鼓声、舞姿影,早已刻进这片土地的日常记忆里。队员也被这份感情带动,回到了表演的现场。
文化赋能:激活古巷发展潜力
一里巷非遗展示区的落地,为县域非遗传承探索出“沉浸式体验 + 活态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当古老的民俗技艺与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深度交融,郎溪非遗正挣脱“博物馆式保护”的桎梏,以更鲜活的姿态、更亲近的距离,续写千年古邑的文化传承故事,让沉睡在历史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持续迸发活力。
在郎溪一里巷的非遗传承实践中,青春力量与古老文化实现了深度碰撞。当青春热忱与非遗传承同频共振,巢湖学院"赴梅渚镇儿童教育帮扶团"坚信,这些沉淀着历史的文化瑰宝,必将在时代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续写属于传统与青春交融的传承新章。
通讯员 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