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迹步枪遇见数字时代:红色记忆的青春解码
在历史的漫漫征途中,聊城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孕育了坚韧不拔的红色精神,承载着对党忠诚、为国牺牲的崇高信仰。为了深度挖掘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所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探寻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传承密码,曲阜师范大学“统忆烽火队”于2025年7月10日走进聊城市革命烈士纪念堂,开展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实地调研活动。

实践队员来到革命烈士纪念堂。温雪琰摄
缅怀先烈,触摸革命历史的温度
实践队员们步入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在“英烈名录墙”前,密密麻麻镌刻着2400余名烈士的姓名,其中既有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张自忠,也有无数不知名的普通战士,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着一段英勇悲壮的故事。
在“聊城抗战风云”展区,实践队员们看到了泛黄的战报、锈迹斑斑的步枪、烈士们穿过的褴褛军装等实物。通过展区的场景复原,如聊城保卫战中的街巷战斗场景、地下党员秘密传递情报的模拟场景,实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此外,展区内还陈列着烈士们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家国的热爱、对理想的坚守,让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历史背后的情感温度与精神力量。

通过雕塑再现革命时光。温雪琰摄
调研纪念堂红色教育的开展实效
为全面了解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具体举措与实际成效,实践队员们与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工作人员介绍,纪念堂始终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人”为宗旨,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在常规教育方面,纪念堂全年对社会免费开放,配备专业讲解员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年均讲解场次超1200场。针对不同群体,纪念堂还推出定制化教育方案,如为中小学生设计“红领巾讲解员”实践活动,为党员干部开设“重温入党誓词”主题教育环节。2024年,纪念堂与当地20所中小学建立“红色教育共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清明祭扫”“烈士故事演讲”等活动,参与学生达8000余人次。
在传播形式创新上,纪念堂近年来逐步引入数字化手段,开通线上VR展厅,制作“烈士故事”系列短视频在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50万次。但工作人员也指出,当前红色教育仍存在受众年龄结构偏老龄化、青少年主动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如何让红色故事“破圈”吸引年轻群体,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践成员了解新八旅激战耿楼事迹。温雪琰摄
探索革命精神的当代传播新路径
围绕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痛点问题,实践队员们与纪念堂工作人员、地方党史研究专家展开了专题研讨,共同探索革命精神的当代传播新路径。实践队员们结合调研观察提出,可利用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沉浸式戏剧等形式,以聊城革命历史为背景创作红色主题剧本,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了解烈士事迹。
地方党史专家建议,纪念堂可深化与文创产业的合作,开发以烈士事迹为原型的文具、徽章、数字藏品等文创产品,同时联合本地高校成立“红色文化研究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音乐、短视频等方式二次创作红色内容。此外,推动“红色研学”常态化,将纪念堂与聊城境内的范筑先纪念馆、鲁西北地委旧址等红色景点串联,打造“聊城红色记忆”研学线路,形成区域联动的红色教育矩阵。
纪念堂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将吸纳各方建议,计划在2025年推出“革命故事青年说”短视频创作大赛、“重走革命路”徒步研学等活动,进一步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边界。
此次实践队员对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的调研,不仅系统梳理了聊城地区的革命历史与烈士精神内涵,也为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新思路。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把调研所得与其他地区的红色资源研究相结合,形成跨区域的红色文化传承策略报告。聊城革命烈士纪念堂也将持续优化红色教育模式,让长眠于此的先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引导更多人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基因在聊城大地上代代相传。

实践队成员合影留念。温雪琰摄
曲阜师范大学实践队 指导老师:李文静 通讯员:温雪琰
作者:温雪琰 来源:亲身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