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三尺讲台守乡野,三十春秋育桃李 ——记巫溪县徐家镇中心小学沈以东老师的坚守与热爱

三尺讲台守乡野,三十春秋育桃李
——记巫溪县徐家镇中心小学沈以东老师的坚守与热爱
为探寻乡村教育的扎根力量,记录基层教师与乡野讲台的深情羁绊,7月8日上午,“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走进徐家镇中心小学,在此向坚守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师沈以东进行专访。此次采访,旨在走近他这份跨越三十载的坚守,倾听一位教师与土地、与孩子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基层教育者的付出是如何托举起乡村的未来,感受教育在乡野间生长的温度与力量。
三十年前,刚走上讲台的沈老师也曾有过迷茫。彼时正值“下海”热潮,乡村教师每月200元的工资、简陋的教学条件,让年轻的他难免心生浮躁。“那时候条件差,连找对象都不容易。”沈老师笑着回忆,语气里却没有丝毫抱怨。沈老师人生真正的转变,始于成为父亲这个角色。有了女儿后,他才慢慢懂得孩子的成长需要细致的观察与耐心的引导。当看到学生们眼神里的懵懂与渴望,体会到孩子犯错时的慌张与不安,他才忽然醒悟: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执教生涯里,沈老师并非没有离开的机会。刚工作不久时,他曾有机会转行到其他单位,但他毅然决然选择留在徐家镇。正如沈老师所言,每个人就像建房子的材料,石头有石头的用处,木头有木头的位置。他反复思量后发现自己更适合讲台,在这里能发光发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份“适合”,藏在他对乡村教育的深刻理解里。徐家镇中心小学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29人的班级里有7个单亲孩子。这些孩子敏感、脆弱,也更加格外渴望关爱。沈老师回忆,有个孩子因隔代抚养养成了不爱洗澡的习惯,他没有批评,只是笑着摸摸孩子的衣服:“今天这么干净,身上真香呀。”一句温柔的提醒,比严厉的指责更有力量,也在无形之中让这个孩子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
谈及学生的未来,沈老师表示希望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任何能发光的地方。不必刻意回乡、不必固守一方,只要向阳而生,就是最好的成长。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朴素得像乡间的泥土——做个真诚、守法、认真的人就足够,这也是他给年轻教师的建议与期盼。
三十春秋流转,沈老师的头发添了霜白,但站在讲台上的身影依旧挺拔。他用三十年的坚守证明:教育的真谛,不在高楼大厦,而在一颗扎根土地的初心;不在轰轰烈烈,而在日复一日的温暖陪伴,默默托举乡村教育的希望。
记者:彭竹君
摄影:曾馨慧
 
 
作者:彭竹君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溪畔的脚步,笔尖的远方
  •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大手拉小手”在徐家镇中心小学的开展情况,7月8日下午15:00,“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特地走访了两
  • 07-09
  • 以趣启学传乐理,童心逐梦铸乐魂
  •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更是童年的翅膀。”为践行“知识习得、艺术实践与人格滋养”的多维育人目标,2025年7月8日,“青春飞扬·融情夏乡
  • 07-09
  • 哪吒片段牵童趣,科学实验启新知
  • 7月8日的徐家镇中心小学实验室里,30双小眼睛紧盯着讲台上翻涌的“海底火山”。重庆师范大学“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沈
  •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