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片段牵童趣,科学实验启新知
哪吒片段牵童趣,科学实验启新知
——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逸师公益爱心课堂之趣味科学
7月8日的徐家镇中心小学实验室里,30双小眼睛紧盯着讲台上翻涌的“海底火山”。重庆师范大学“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沈思晨举起泡腾片:“现在我们要给敖丙的眼泪施魔法了!”——这是“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孩子特制的科学启蒙课,用国产动画IP破解抽象的科学密码。
“哪吒的混天绫能不能当密度计?”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片段播放,孩子们发现敖丙的蓝色泪滴在盐水中分层上浮。“因为‘眼泪分子挤得紧’”,小朋友抢答时,手指还沾着色素水渍。志愿者用“紧不紧”的童言替代专业术语,将密度差实验变成了一场分子世界的捉迷藏。
最受欢迎的当属“海底火山喷发瓶”实验。当孩子们将泡腾片投入油水混合瓶,橙黄色气泡如珊瑚礁般在油层底部绽放。透明瓶内,“火山”喷发的奇妙景象,让孩子发出连连惊叹,沉浸感受科学与美学交融的魅力,在轻松愉快中叩响科学探索之门。
本次课程以趣味性十足的“非牛顿流体”实验收尾,志愿者沈思晨以“化身太乙真人为哪吒重塑肉身”展开,孩子们在亲手制作与直观感受中体会非牛顿流体“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性质,解锁科学奥秘并让“遇强则强”的物理特性升华为人生哲理。随后,她将科学实验延伸至生活,以“番茄酱”和“牙膏”为例,引导同学们发现身边的非牛顿流体,又介绍沼泽这一大型自然版非牛顿流体,教大家识别危险、掌握逃生技巧。这种从实验到生活的串联,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非牛顿流体性质的理解,更赋予科学知识实用价值,让课本上死气沉沉的文字转化为指引成长、守护安全的钥匙,帮孩子们以科学视角读懂世界,真正实现“学科学,用科学”的教学目标。
这堂科学课程,将电影当中一个个“魔法”片段,转变为了小朋友们可触摸的科学,在孩子心底播下好奇与探索的种子,在更多小小心灵里生根发芽,绽放属于他们的科学之花。
记者:沈思晨
摄影:李梦珂
作者:沈思晨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