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期而遇,“染”出新知
“青蓝承古韵,素手染春华”扎染技术作为一项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千年的非遗智慧。为守护这一文化瑰宝,传承非遗文化,安徽理工大学蓼花知行志愿服务队前往新杭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暑期支教活动。7月5日清晨,志愿者与小朋友们“布”期而遇,共同开启了一场“布”可思议的扎染教学之旅。大家一同感受这项千年智慧工艺的魅力,通过教学活动,传承非遗文化的精髓。
图为小朋友制作的扎染方巾 (王梓仰 摄)
在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的扎染课堂上,志愿者通过 “示范-实践-展示”三阶教学法展开指导:学生首先学习折叠布料、捆扎防染技巧,随后将作品浸入天然板蓝根染液。氧化拆解环节中,素白方巾幻化出独特纹样,引得课堂惊叹连连。本次支教活动将扎染的“防染显花”科学原理及其纹样文化融入实践体验,打破非遗认知的壁垒。通过动手实践,激发乡村学生的美育创造力,一件件原创作品充分印证了“做中学”的教学成效。此举不仅搭建了高校与乡村小学之间的美育桥梁,更为传统文化在基层的扎根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范式。
图为志愿者传授扎染知识 (王梓仰 摄)
本次安徽理工大学志愿者扎染支教行动,既是非遗技艺向乡村课堂的“创造性转化”,亦是高校美育资源下沉的“创新性实践”。以靛蓝为媒介,志愿者将抽象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少年记忆 ;以素布为画板,孩童在捆扎浸染间印证“知行合一”的创造力量。志愿者将青年智慧注入非遗传承——在折叠捆扎中解码古老技艺,于浸染氧化间传递美育薪火。当非遗技艺通过“青年之手”扎根乡村课堂,我们清晰看到:文化传承的星火,正由 “志愿蓝”与 “扎染青”共同编织,在乡土大地上奔涌出“青春为证”的永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