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学子三下乡:走进雷山,探寻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钥匙

7月4日,南京财经大学“红起”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一行5人深入贵州省雷山县,实地调查民间传统戏曲、民族舞蹈、乡村民俗等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情况,寻找非遗文化形成产业助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探寻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钥匙。
野牛村:苗绣的时尚表达
雷山县是目前所知的全球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苗族人口占当地人口80%。弥漫着历史气息的古老苗寨,身着绚丽苗绣服饰的苗族姑娘热情漂亮,还有群山环绕、绿水映衬的生态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当地旅游。
雷山县永乐镇野牛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刺绣技艺代代相传,他们用刺绣图案记录着自己名族的迁徙和生活,寓意丰富,做工精美,针绣细腻,精妙绝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最响亮的旅游招牌。
高成春就生在这里,她自幼热爱苗绣技艺,6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后遍访名师,一心钻研刺绣技艺,后来被评为贵州省苗绣大师。
高成春告诉我们,她从小就想把苗族刺绣发扬光大,只是一直找不到传承与收入的契合点。随着乡村旅游的兴盛,就开始尝试制作苗族服饰来销售,没想到很受游客喜欢,从此也提高自己继承苗绣的兴趣,增强了发展产业的信心。
牛刀小试初获成功后,高成春萌生了创办公司,专心研发刺绣产品的想法。在2016年3月,高成春成立了贵州省成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苗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开发。
高成春在公司成立后不久渐渐发现,产品能销售出去,质量没有问题,消费者评价很高,效益也还可以,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不愠不火的。
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高成春找到问题所在。原来自己一直只专注于开发苗族服饰,产品单一。很多游客也只是把其他民族的服饰作为纪念品,并不经常穿,就连本民族的同胞,有的也只是在盛大节日才穿,这样对于整个苗绣的宣传推广显得很局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找到成功密码的高成春高兴的介绍,“我后来决定把苗族的传统刺绣与时尚结合起来,开发更多实用产品,让大家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都能用上,通过产品重新焕发苗绣新的生命”。
于是高成春不再单一地制作苗族服饰,而是融合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时尚生活的需要,开始制作挎包、钱包、腰带等刺绣产品。这些产品既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又漂亮大方,能登大雅之堂,且方便实用,平时穿戴或搭配在身上,更契合今天最追求多元文化的时尚。一时间,公司从不愠不火,一下子到了产品供不应求。
订单多起来后,高成春决定增加公司“绣娘”。她把目光放在家乡数千名女性身上,但她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平时就在家做点农活,照顾老人,带带孩子,因为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有的还是贫困户。   
高成春根据他们生活状况和就业习惯,创新采取“公司+绣娘”模式发展,由公司对接客户接订单,再分给“绣娘”们居家制作。
“我的力量微小,但是大家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有了绣娘的加入,多大的单我都敢接。”高成春底气十足的对我们说。
 
 
 
图为高成春正在接受“红起”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采访(晏冰冰 摄) 
 
目前,高成春已间接带动当地1000余名妇女依靠苗绣技艺居家就业,每年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每户几千到几万不等。高成春当选为贵州省人大代表,公司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基地”等。
高成春通过对民族工艺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带动贫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同时有力传承保护苗族刺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民族文化的根。
我们在采访中觉得,雷山县以苗绣为产业龙头,与旅游产业巧妙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品、打造特色古镇古村,以文创产品带动乡村文化旅游,打造高附加值、多功能的业态集群,塑造“文创+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值得推广借鉴的,随着当下非遗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中心,未来以苗绣为主的非遗技艺在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将会走得更高更远。
控拜村:苗银的艺术人生
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居住着一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穆你应老师。
7月4日下午,“红起”大学生暑期实践组准时到达了穆你应老师在县城的工作室。穆你应老师于1979年生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是家族第十二代传人。曾于2011制作作品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传统工艺获得一等奖,于2012年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被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省残疾人联合会特受予全省自强模范称号。   
据穆你应老师介绍,他从事银匠工作主要是由于家族传承,银饰制作手艺是从祖辈一直传承的。
穆你应有些焦虑的表示,银匠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作为旅游文创售卖以及定制,但很多只能勉强能维持日常生活。银饰作为苗族一种常见的饰品,代表着身体健康,每一件银饰需要上千次的捶打,雕刻花纹又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艺术孤品。虽然深受欢迎,但银饰的制作工艺复杂,学习时间长达几年,整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而初学者的成品不够精美难以取得客观收入,不同程度导致银饰文化传承困难。
随后,团队一行又来到了穆你应老师的家乡——控拜村。村党支部书记龙泽录向我们介绍,控拜村作为银匠之乡,村内青年全部从事苗银打造工作。村中银匠大多为40岁-50岁左右的中年人,部分是20岁左右的青年。银匠大多在不同的苗寨和各种旅游地区流动作业,留在村内就业的银匠很少。
 
图为穆你应老师正在制作银饰(罗欢 摄)
 
龙泽录向我们展示了控拜村留村人群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每户人家都有至少一人留在本地,整个村的留村人口率将近50%。龙泽录表示,近年来社会上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关注度很高,乡村旅游也慢慢回暖,承载着农耕文明苗族银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村民们逐渐回流,在家从事银匠事业,不用外出便能维持生计。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苗银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家族传承,再通过当下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模式传播到各地。同时也发现,银匠工作目前存在收入普遍偏低、青年继承人口偏低、制作工艺复杂、性价比不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人真正地了解热爱民族文化,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到民族文化传承,社会给予民族文化更多的关注以及支持。
庆幸的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得到贵州省政府的重视,由政府出资,免费送银匠出国学习外国银饰文化,给银匠一定的经济帮扶等,对传承与创新进行大力支持。
银饰文化带来银匠事业,银匠事业发扬银饰文化。银饰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当前群众的生活,文化的魂贯穿带动整个乡村振兴的产业、组织、文化、生态、人才几大要素共同发展,我们相信,苗族银饰将成为控拜村在新时代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钥匙。
西江千户苗寨:旅拍的最红打卡
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所知现存的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寨子坐落于山水之间,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的原生态文化和传统建筑,至今保存苗家传统木质吊脚楼1300多栋,也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吊脚楼建筑群落,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此留下“以美丽回答一切”的感慨。
近年来,西江千户苗寨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底蕴,依靠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将千户苗寨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既保护传承了当地民族文化,又守护了绿水青山,谱写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举办,当地政府在短短几年内,投入上亿资金给苗寨做建设。在开发的过程中,依托千户苗寨得天独厚的优势,坚持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寨子里荒废的老房子、旧宅子变成了特色酒店、各类传统手艺作坊等,以前了无生气的苗寨村落成为了人气景区。
西江千户苗寨在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上下足了功夫,不仅打造了“高山流水”、“十二道拦门酒”等特色展示环节,还设置了“美丽西江”歌舞表演、“游方对唱”等文化活动,让游客真正得到难忘的旅行体验。
 
 
图为千户苗寨迎接游客的“高山流水”礼仪展示(凌可 摄)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千户苗寨的美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很多网红前来打卡。千户苗寨抓住这一机会,大力发展旅拍产业,让西江苗寨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多被网上的图片吸引而来,对穿着苗族服饰拍照有着浓厚的兴趣,苗服旅游旅拍,成为了近年来群众最大的收入来源。
苗寨里大大小小共有100余家旅拍店,平均每十步路就能看见一家,且旅游旺季时全都门庭若市。
依托旅拍,为迎合当下潮流,苗族服饰也相应与时装结合,并附上苗绣、苗银等元素,雷山县的苗绣与银饰产业也被带动起来,非遗文化产业也焕发新生机。
当地旅拍店与非遗技艺合作社签约,由于旅拍服饰对精美度要求低,合作社便可采用机器成批制作的方式,不仅减低成本,还能跟上需求。小型旅拍店里的苗族服饰与银饰至少50套,大型的则有几百套不止,平均每套旅拍价格在300至10000元之间。2021年,雷山县政府开始将旅拍纳入当地税收项目,成为新形势下带动地方经济收入的新模式。
旅游项目的开发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摆脱贫困。村民们看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寨子出现在游客的手机相册里,感到十分新奇和自豪。一位村民说:“我们天天生活在这里,都习以为常了,看到游客们新奇的眼神,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寨子美如画呀。”
如今的西江千户苗寨,已经发展成了集民俗展示、文物展览、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绘就出了乡村旅游新画卷。随着景区知名度、美誉度得到全面提升,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07年西江苗寨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2021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了2万元。西江千户苗寨高度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与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建设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一项有益的探索。
天麻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天麻喜好生于腐殖质多且较为湿润的阴暗环境下,因此,雷山县这个山清水秀、雨水充沛的地方正是天麻种植的宝地,使得天麻种植业因地制宜迅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正确产业道路。
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农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玉清,在2018年辞掉工作毅然决然踏上返乡创业的道路。创业这条路上,从最初的9个年轻人、15亩的产业创业规模到21年200亩、22年3000亩、23年扩大到5000亩的规模,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努力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根据访谈得知,他们的招聘人员主要是以当地的贫困户为主,目前公司有技术人才15人,800余名普通贫困户工作人员。目前天麻基地的销售主要是销往福建一带,合作方主要用于制作保健品和药物,未来在逐步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的同时,还将考虑构建深加工工厂,通过加工升值,创造更高的剩余价值以促进产业横向发展,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带动更多人通过助农政策把当地发展得更好更有活力,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回到家乡就业,能够在家门口就业。
 
 
 
图为团队成员与吴玉清董事长合影(凌可 摄)
时间:2023-08-17 作者:大学生联盟网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剪纸,记录文化记忆
  •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教育的载体。我在跟随兰
  • 08-16
  • 短暂绽放,深远涟漪
  • 2023年7月20日,跟随兰州大学医疗科普之大肠卫士宣讲团的探寻脚步,我踏入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开启了为期21天的支教之途。
  • 08-16
  • 踏“轻”寻梦,彩虹出发
  • 踏“轻”寻梦,彩虹出发
  • 7月9日傍晚,由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组建的红日志愿服务团四队--“七彩假期”实践分队,抵达湖北恩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红
  • 08-16
  • 藏在剪纸中的文化传承
  • 为了让山区的孩子们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给留守儿童带来关爱,我跟随筑梦计划之兰州大学赴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温堡村乡村振兴实践团来到
  •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