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批判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在人们看来往往是非常猛烈决绝的,但是当我们从多视角来分析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会发现鲁迅对传统所采取的是分析的态度,他褒贬鲜明,常有独到眼光,绝非不负责任的全盘否定,他所采取的是一种策略,在面对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传统旧中国社会时,为了避免改革流于空谈的策略。从操作层面上看,鲁迅并不完全否定历史和传统,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在整理、研究传统文化遗产,他的创作也从传统文化中吸收丰富的养分。我们应该对鲁迅批判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决绝,甚至偏激采取积极的理解态度。诚然,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一个非常的时期,这种文化给我们这个民族所带来的弊端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有利因素,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内,我们就不得不忽视这“所谓”的利处,而去极力批判其的弊端。
首先从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特点来看,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宴席”,而传统中国就成为了“安排人肉宴席的厨房”。狂人晚上睡不着,翻开历史书,在满怀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但的确是一种猛烈而深刻的批判,是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
其次从逆反思维看,鲁迅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批判。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批判。狂人的行为和思想反映了个体在封建社会压力下的异化和精神崩溃。鲁迅通过狂人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破坏,从而从思维方面批判了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
再从语境看,鲁迅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而提出要“少看中国书”的。其中也蕴含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严重牵绊着社会的进步时,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狂人日记》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鲁迅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渴望。这种批判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否定,也是对未来新文化的探索和期待。
还有从实际内容看,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要看其所持立场以及发表言说的基本精神的指向,不能脱离时代进行分析。《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视角,展现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对个体的压迫。狂人对“吃人”的恐惧和对历史的反思,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深刻批判。鲁迅试图通过极端的表现形式,唤醒读者对传统文化中不合理成分的认识,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从坚决反对折衷调和的立场看,这是面对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的策略,如果不用全盘否定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
最后从对民族文化的分析态度看,鲁迅有明确的主张,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鲁迅同时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他对民族文化进行“价值重估”,即从文化转型的角度,对传统重新评析、判断和批判继承。鲁迅在作品中对“吃人”的隐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是对整个传统文化中封建制度“吃人”现象的揭露。
通过多视角对鲁迅批判传统文化的分析,可以理解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多维度的,并非是简单地否定,也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好的部分的理解。
作者:肖钦元 来源:潍坊学院
发布时间:2024-08-10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