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题材电视剧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20世纪90年代女性题材电视剧开始出现。最经典的1990年上映《渴望》,当年曾万人空巷。[]它讲述了年轻女工刘慧芳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对家庭,友情,爱情的付出与无私奉献。随后上映的《外来妹》和《轱辘、女人和井》也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女性在面对生活压力和困难时所展示出来的女性力量。这些电视剧可以说是我国较早的“大女主”剧,从不同层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渴望》中不能忽略的两个男人,王沪生和宋大成则为我们展现了早期大女主剧中男性的形象塑造。王沪生这个角色狭隘自私,忘恩负义,遭到了无数观众的唾骂。而宋大成热心肠,为人善良,在女主刘慧芳遇到困难时尽心帮助,可以说是剧中的高光角色。研究女主电视剧中的男性角色,自然具有其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
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男权文化受到大众诟病,传统的男女性别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男强女弱,家庭主妇的传统家庭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对性别的传统认知预期开始变得模糊,一种新型的社会性别关系正在逐渐形成,女强男弱,家庭主夫也并不少见。[]国产电视剧中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不再是霸道总裁或大男子主义式的人物刻画,而是增加了中生代的家庭妇男、老年版“作爹”、女扮男装的反串,以及跨性别者这类边缘角色的描写。
但也有些男性角色刻画得过于平面化,只是为女主服务的工具人,他的一切行为动机只是为了女主,人物形象过于单薄,这也是许多女性题材电视剧的通病,剧中几乎所有男生都喜欢女主,一心一意为女主提供帮助,没有合理的人物行为动机,人物刻画过于单薄。
通过研究热门的女性题材中电视剧中男性的形象,帮助我们正确了解当代男性的力量,他们的形象的多样化,不再只是人们传统思想里的大男人,男性形象也有更加多元的一面,他们不是服务于女主的“工具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具有让观众喜欢的魅力。
一、当代女性题材电视剧发展历程及男性形象类型
国产女性题材电视剧包括“大女主”剧,“双女主”剧和女性群像剧。顾名思义,女性题材电视剧是以女性角色为主要线索,或是从女性的角度进行诠释和演绎的剧目。从1990年的《渴望》开始,中国女性题材电视剧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至今已逐渐成熟,表现形式多样,剧情丰富多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女性题材电视剧中,女性不仅是针对性的主要受众群,更是绝对的叙事中心。此类电视剧中“以女性自身话语进行创作,投射女性内心欲求和情感模式”,她们的人生轨迹与性格特征是贯穿剧情发展、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的重要内核。
1990年至2000年是女主电视剧题材形成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男性审美下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出现在荧屏上,例如《渴望》中温柔小意,体贴善良的女主角刘慧芳,以及《轱辘女人和井》中刻画了淳朴善良而又坚忍不拔的农村妇女枣花。[]2000年至2015年是发展期,开始深入表现女性自我探索、自我诉求主题,但还没有真正破除旧的女性思想,仍处在探索阶段。如在《失恋33天》中白百合饰演的女主角黄小仙,女主在面临职场情场双失意的情况下对待生活的态度与选择,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杜拉拉升职记》中,聚焦平凡女性在面对职场困境等的社会现实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女性力量。2015年至今是女性电视剧深化期,这一阶段表现为女性开始真正思考自我价值如何实现,电视剧中也有了对女性力量更为深刻的探索,以女性群像剧居多,例如热播的《欢乐颂》、《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各种类型、各色性格的女主们互帮互助,“Girls help Girls”,她们一同面对生活的考验,相互扶持,体现出女性同类间的惺惺相惜。同时随着耽改剧的出现,还涌现了不少“双女主”剧,比如《流金岁月》、《了不起的女孩》、《双镜》等。
    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男性形象作为另一半,也得到了艺术的对应处理与提高。关于男性气质美国学者康奈尔划分为支配型、从属型、共谋型和边缘型。[]在国产女性题材电视剧中,以从属型和共谋型为主。电视剧中对于男性角色的塑造具有多样性,形成了各色各式的男性形象。
(一)渣男型
这个类型在女性题材电视剧中是重灾区,好像一个女人不遇到个“渣男”,她就不能成长,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些“渣”流于表面,最经典要数女主的前任,假如前任不是男主角的话,那他十有八九就是个“炮灰”,可能刚开场就立马下线了,编剧们用的最多的理由就是出轨。
而有些电视剧对于“渣男”的塑造可圈可点,甚至会圈粉,这就不得不提在《我的前半生》中的陈俊生。他是一个事业成功的精英人士,每天重复的烦闷生活和聊不到一起的全职太太,也就是女主罗子君,让他对同龄的红颜知己凌玲心生好感,遂背叛家庭和凌玲走到一起。虽然和前妻离了婚,但是她因为心存愧疚,对前妻和她的家人一直很好,在前妻实业时,他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前妻找了一份工作。他为人和善,知恩图报,有小瑕疵但更是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人。
(二)“作爹”型
这个类型在女性题材电视剧中并不多见,最经典的要属《都挺好》中的苏大强。他的经典台词和表情包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在互联网上刮起一阵“大强风”。他是一位老父亲,但在家中并没有话语权,他懦弱无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其妻赵美兰的掌控之下,在赵美兰死后,他脱离了掌控,获得了自由,开始了“作天作地”的旅程。先是要在国外的大儿子接他出去享福,但儿子经济能力有限,还有家庭要照顾,工作也不顺心,生活条件并没有那么富裕,出国不成,要儿女出资给他买大房子,后又被保姆蔡根花蒙骗要与其结婚,最后发现自己得了阿兹海默症,也得到了儿女们的谅解。[]
(三)性别“反串”
性别“反串”表演是社会性别文化表征下的跨性别表演方式,是易装表演行为之一。所谓易装,即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带来性别和审美意识上的模糊,主要行为体现有性别反串、易装、同性恋易装等。[]
在台剧《华灯初上》中的男扮女装的公关妈妈桑“宝宝”,妩媚动人,性感火辣,与女主角经营的酒店“Sugar”形成对立之势,成为女主生意场上的劲敌。本剧的背景设定为上世纪80年代末,在那个保守的时代,美丽的面孔背后是深深的哀愁,宝宝的笑,宝宝的叫,也许都是在为自己的身份呐喊,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理解。
(四)完美男人
像《流金岁月》里的王永正,他家世好,人又聪明有智慧,对一些问题的批判有远见有格局,关键时他还痴情,只爱女主一人。还有一位也是出自《流金岁月》的男人杨柯,他知人善用,为人大方,作为领导,对待下属也特别尊重,在工作酒局时,也不摆领导架子,让女生替自己挡酒。
但这种类型在电视剧中容易显得特别悬浮,不接地气,人物不落地、与社会现实割裂的尴尬情况。
二、女性题材电视剧中男性形象塑造的取向
女性题材的火爆,和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女性意识的发展等有莫大的关联,但也离不开创作者们对社会的观察,对女性生活的思考。作为“她题材”中必不可少的一大元素,男性角色的定位、特征和呈现方式等在女性剧作中往往承担了重要的叙事作用。
(一)男性负面形象的建构
在女性群像剧《三十而已》中,男性角色几乎都带有“渣”属性,有美满幸福的家庭,但出轨“绿茶”林有有的许幻山,与妻子缺乏沟通,冷暴力的陈屿,以及有未婚妻却撩拨女人的“海王”梁正贤,以至于有网友评价道:“剧中唯一的好男人是女主四岁的儿子许子言。”好像只有男性的“坏”才能凸显“女性”的好,女性的自强自立。
对于媒介生产中男性负面形象的塑造,加拿大学者纳桑森和杨在《传播厌男症》一书中,就通过实证的媒介研究,证实了媒体对于男性形象呈现的贬抑和不公。很多时候,厌男似乎在被愚蠢地当作提高女性地位的手段和方式,这对于建构正常合理的男性形象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现代社会女生“恐婚”、“恐育”的人越来越多,我想和这应该有一些关系。
(二)男女性别的有意置换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山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剧中周莹做生意走南闯北时,身边跟着的不再是小丫鬟,而是一群大男人,一个女人领导着一群男人这在古代是十分罕见的,创作者们通过这样的设定,打破人们对男女地位的认知和预期,表现男女平等,甚至是女人当家。
而在职场剧中,“女总裁”这一形象也是越来越多见,对于以往“霸道总裁”的设定转移到女性角色身上,突出女性的强大。例如《我的前半生》中的女性角色唐晶,职场女强人,雷厉风行,自强自立,有不输甚至超过男人的实力。编剧们除了用“女性自身强大”这一呈现方式表现女性的地位,有时也会把“男性变弱”作为塑造女性角色的手段。
近几年流行的“姐狗恋”则属于这个模式,女性成熟稳重,有实力有事业,而男性角色一般懵懂单纯。《女士的法则》中,成熟飒爽的职场女王许捷与职场新人“小奶狗”宋修就属于“姐狗恋”,男性话语权减弱,女性被塑造得十分强大。
(三)尚未摆脱父权制话语束缚
在这些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对男性角色进行塑造时融入了女性对男性的角色期待但实质上男性形象的再现尚未摆脱父权制话语束缚,各角色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与父权制的关联,男性角色身上现代性和父权制残余相互对抗交织。[]
《三十而已》中的“出轨男”许幻山,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家庭中,妻子能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事业上,和丈夫共同创业,给予丈夫帮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内助,他们还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这可以说是一个男人能拥有的最美满的生活了。但当妻子质问他出轨的理由时,他居然说是因为妻子太优秀了,让他在家里和公司里没有存在感,觉得妻子离开了她一样可以过得很好。而剧中的妻子在伤心难过的同时竟也会自我检讨,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三、女性题材电视剧中男性形象嬗变的动因
(一)社会与文化形态的变迁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以往的父权制话语下的“大家族”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夫妻二人为中心的“小家”模式,伴随这女性意识的崛起以及世界各地女权运动的开展,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使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女性逐渐开始寻求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独立与自由和同男性平等的地位,这些现实情况反映到影视剧中的创作中,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家庭煮夫”,亦或是“女总裁”。[]
目前,在我国文化领域,大众文化正冲击并逐步消解着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媒体在传播影像时也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观念的发展,传统的“男强女弱”观念内化为人们心中无意识的思想,此观念随着女性话语权的提升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已经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女性可以很强大,男性也可以流露出脆弱,温柔的一面,性别的刻板印象被逐渐打破,因此,“弱”男性既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受大众文化影响建构出来的产物。
(二)经济与媒介技术的变革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文化消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精神产品也是文化消费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德勤调查报告显示,83%的中国观众有追剧的习惯,其中以年轻女性为主力。[]电视文本作为媒介产品和文化商品,“她文化”的流行与传播,女性消费盛行,荧幕上的“小男人”作为消费符号,迎合了大众文化的审美需求以及女性消费者的偏好。
在智能手机流行之前,大多数人只能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一般在这种“全家欢”的氛围中,女性很难有权利决定看什么节目,大多都会迎合长辈们的喜好。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观看电视节目,大大增加了女性选择的权利,“她消费”的兴起,让市场会迎合女性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国家话语权对男性形象影响
人们从大众媒介中获取信息,但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已经经过了重重筛选,通过议程设置等功能,得到的信息大多为部分真实。在我国,媒体不可避免的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承担着教化与宣传的作用。所以在我国早期,媒体会过滤掉一些不健康、消极的信息,这时候我们感受到的男性形象往往都是正面的,例如孔繁森、雷锋等。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开始追逐利益,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信息的把控不再那么严格,而受众是市场经济的“买方”,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会发布一些耸人听闻以及能引起人们讨论和关注的事情。但传媒长此以往传播此类男性形象,势必会对大众认知造成影响,引起大众模仿,不利于两性关系的和谐。因此,国家扮演把关人的角色是一定的,通过发布一些官方报道与消息,引导受众对男性形象的认知,呈现出健康地、积极地正面形象,过滤掉一些不好不被官方认可的男性气质。
结语
女性题材在我国一直是受到大家关注和喜爱的题材,回看过去三十多年女性题材的发展,其中男性形象的建构一直是在变化的,过去,男性一直在被社会所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叹,男人不能是弱小的,他要承担更多的期待与责任。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女性话语权的加强,男性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可以是“小男人”,打破固有的性别偏见,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化,重新建构两性在家庭和社会的位置。但也有一些人比较偏激,男强不代表女弱,没有绝对的东西,女权主义者也不要过分偏激,对待言论不能“一刀切”,要平等看待男女关系。
女性题材电视剧中的男性形象不同于以往传统电视剧中的男性形象,其在形象表达上更具多元化。尽管如此,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剧,其中的男性形象表达仍有一定的狭隘性。希望今后创作者们能突破现有男性形象的建构,创作出更富有现实性,更真实的男性形象文本。
 
时间:2024-04-08 作者:李灿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关注:
校园文学推荐
  • 理想照耀未来
  • 如今,“佛系躺平”的气氛日益膨胀,我们应该从中跳出来,去努力实现我们的理想!
  • 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