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挺膺青春三下乡 永仁各族共前行

  七月的太阳把路面晒得发烫,我们攥着写满计划的笔记本,踩着尘土往乡野里去——这趟“三下乡”,原以为是按部就班的走访,却没想成了心里最暖的一段回忆。
  
  
  
  在古城文化中心,讲解员阿姨指着展柜里的苴却砚,说这石头里藏着老辈人的手艺魂。我们凑过去看,砚台纹理里好像真裹着故事,不是课本里干巴巴的文字,是能摸到的、带着温度的历史。后来去中山公园,铁路烈士陵墓前的松柏长得笔直,风一吹,叶子沙沙响,我们没人说话,只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原来那些课本里“牺牲”两个字,背后是真的有人把一辈子留在了这里。
  
  最惊喜的是遇着彝秀传承人阿婆。她的工作室里挂满了绣品,红的彝花、蓝的云朵,都是用细得像头发丝的线绣的。阿婆拉着我们的手教穿针,说“这绣品要带着心思才好看”,她指尖的老茧蹭过我们的手,比任何讲解都让人懂“传承”是什么。傍晚的时候,村里的坝子上响起三跺脚的调子,阿婆拉着我们跳,脚步踩不准就笑,裙摆扫过地面的青草香,混着歌声飘得老远。
  
  去看通信网点那天,移动的张师傅带我们爬了附近的信号塔。站在塔下抬头望,金属架子在太阳下闪着光,他说“现在村里老人都能视频跟在外的娃说话了”。后来见着太阳能板下的桑叶,才知道板上能发电,板下还能养蚕,种桑的大叔蹲在地里摘桑叶,说“这法子能多挣点,娃读书就不愁了”——原来乡村的发展,不是新闻里的大词,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小变化。
  
  跑种植基地那几天,我们晒黑了好几个度。枣子园里,大叔教我们辨“糖心”,说“得等太阳晒够了才甜”;葡萄架下,阿姨递来一串阳光玫瑰,汁水甜得粘手,她笑着说“今年能卖个好价钱”。这些藏在枝叶间的期待,比任何数据都让人觉得“丰收”有分量。
  
  在金沙江畔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墙上的照片里,战士们背着枪涉江,江水漫过膝盖。讲解员说“当时没船,就靠门板搭浮桥”,我们盯着照片里的门板,好像能摸到上面的水痕。后来遇着象棋大师杨师傅,他在树荫下摆棋,说“下棋跟做人一样,得稳”,他落子的声音轻,却让我们记了好久。
  
  最舍不得的是村里的孩子们。我们在临时教室教他们画画,小丫头把太阳画成粉色,说“想让在外的妈妈看见好看的太阳”;傍晚跟着村民去田里摘菜,大婶教我们辨韭菜和麦苗,说“城里娃少见这些”。晚饭时,锅里的玉米粥冒着热气,就着腌菜吃,却觉得比任何大餐都香——这才是农村生活,不是想象里的“苦”,是踏实的烟火气。
  
  走的时候,孩子们在村口挥手,阿婆塞给我们一袋她绣的小荷包。车开远了,回头看,乡野的绿色还在蔓延。这趟三下乡,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好像把心扎进了这片土地。我们见了历史,见了努力生活的人,也见了不一样的自己。以后再想起这个夏天,一定记得那些滚烫的瞬间——是乡野的风,是人们的笑,是青春里最实在的成长。是民族团结最美的缩影。
来源: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永仁同心行民族团结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9-1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