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家国情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历史、锤炼品格,7月1日至4日,西华大学“星火传承”实践团赴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建川博物馆聚落,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抗战、红色年代、民俗、地震四大主题系列展馆,队员们深刻体悟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坚定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首日聚焦抗战系列馆,重温峥嵘岁月​

  实践活动首日,同学们走进抗战系列馆,依次参观了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飞虎奇兵馆、川军抗战馆等。在中流砥柱馆内,丰富的史料和文物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正面战场馆则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实物以及场景还原,生动再现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同学们驻足观看,对抗战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不屈战俘馆内的展品让人心痛不已,战俘们遭受的残酷迫害令人愤慨,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他们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飞虎奇兵馆中,关于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的展示,让同学们看到了国际友人在抗战时期对中国的支持与帮助。而川军抗战馆里,川军将士们出川抗战的英勇事迹,彰显了四川人民在抗战中的伟大贡献,“无川不成军” 的豪迈气魄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探寻红色年代印记,感悟时代精神​

  第二天,同学们踏入红色年代系列馆,包括瓷器馆、生活用品馆、章钟印馆、镜面馆、知青生活馆、中航工业航空三线博物馆、李振盛摄影博物馆等。瓷器馆中,精美的红色主题瓷器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生活用品馆内陈列的老式家具、电器等,勾起了同学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章钟印馆里各式各样的印章、徽章等,是红色年代的重要见证。镜面馆以独特的展示方式,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知青生活馆中,知青们的生活场景复原以及他们的日记、书信等,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知青们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农村广阔天地奉献青春的热血与激情。中航工业航空三线博物馆和李振盛摄影博物馆则分别从航空工业发展和摄影记录的角度,为同学们展现了红色年代的不同侧面,使大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

  民俗系列馆内,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第三天,实践团队来到民俗系列馆,参观了三寸金莲馆、老公馆家具馆、国防兵器馆、国防重兵器馆、长江漂流纪念馆等。三寸金莲馆通过对缠足文化的展示,引发了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女性命运和传统文化中糟粕部分的思考。老公馆家具馆中,古色古香的家具彰显了传统工艺的精湛,其独特的设计和雕刻艺术让同学们赞叹不已。​

  国防兵器馆和国防重兵器馆内陈列的各类兵器,从冷兵器时代到现代兵器,展现了我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历程,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防意识。长江漂流纪念馆里,关于长江漂流勇士们的事迹介绍,他们挑战自然、勇往直前的精神,让同学们深受鼓舞,感受到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

 

  铭记地震灾难,汲取奋进力量​

  第四天,同学们参观了地震系列馆,包括震撼日记 5.12 - 6.12 馆、地震美术作品馆、5.12 抗震救灾纪念馆、胡慧珊纪念馆。震撼日记 5.12 - 6.12 馆以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内,灾区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以及社会各界的救援行动,每一篇日记都触动着同学们的心灵。地震美术作品馆中,艺术家们用画笔描绘出地震的惨烈场景以及抗震救灾的感人瞬间,从艺术的角度展现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5.12 抗震救灾纪念馆通过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及实物展示,全面回顾了抗震救灾的全过程,彰显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胡慧珊纪念馆则是为纪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女孩胡慧珊而建,馆内的布置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

1

  图3抗震救灾系列

  此次为期四天的建川博物馆参观学习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对不同系列展馆的参观,同学们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接受了教育和洗礼,在探寻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在博物馆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供稿:西华大学“星火传承”实践团)

来源:冯雨轩/薪火青铸队/西华大学
发布时间:2025-09-1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