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南理学子走进木格镇:以青春赋能中华文化传承

    7月11日,南宁理工学院“文理知行”社会实践团先后走进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护录村和水泉村,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仰,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探寻其传承密码。
护录村访木格彩灯,品百年匠心
  “制作一盏灯,需经历挖掘制模、买竹修灯柱、买纸裁模、印刷、上色、斩麻骨、着装、扎灯架、组装等100多道工序,耗时一周方可完成。”周春龙师傅道出了木格彩灯的魅力蕴含在繁复的工序之中。
  当被问及彩灯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到时,周春龙答道“当地新居落成或添丁时,必会在正月初十挂灯,寓意‘添丁发财、十全十美’,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原来,这项“挂灯”习俗承载着客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实践团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护录村曾“全村做灯”,如今只剩两三户,周春龙师傅说出缘由:“工序没简化,挣钱少,年轻人不愿学啊,现在技艺多掌握在70岁以上老人手中。”语气中满是对传承面临断代的惋惜。尽管收入有限,周师傅仍坚守手工制作,他表示:“不为谋生,就想留住祖辈的手艺。”
图为周春龙师傅与实践团成员诉说木格彩灯的传承现状。黄兴 供图
  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更直观地感受木格彩灯内部构造,周春龙师傅现场展示了彩灯制作的核心工艺——龙骨搭建。“竹青和竹芯都不能用,只要中间这段有韧性的部分。” 周春龙师傅反复调整竹条弧度,动作娴熟却缓慢,“百年工艺的流传没有捷径,唯有对每个细节的极致苛求 ”这是周春龙师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中得出的总结。
  看着师傅的示范,实践团成员们跃跃欲试。实践团成员尝试拼接龙骨时,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门道:竹条尺寸、弧度需严丝合缝,孔位偏差一毫米便会歪斜。实践团成员韦林辰表示:“终于明白周春龙师傅为什么说‘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周春龙师傅指导下进行彩灯龙骨搭建。黄兴 供图
 
水泉村探 “龙凤麒麟舞”,悟技艺传承
  午后,在一座院子里,梁仲斌师傅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抚过褪色的麒麟道具。 据实践团了解,“龙凤麒麟舞”是集歌、舞于一体的独特非遗,表演形式涵盖独舞、双人舞、群舞,唱词可随新春、新居落成等喜庆场合即兴创作,“龙调”“凤调”“麒麟调”三种曲调各有韵味。
  当被问及学习龙凤麒麟舞的初衷时,他的眼神突然亮了起来:“1974年我刚上初中,村里老人说‘再不学就断了’,我们十几个后生仔就跟着他们,在晒谷场上一招一式地练。”
  梁师傅取出泛黄的工尺谱,上面画着蝴蝶花、板样花等复杂队形。“舞麒麟要9人,龙和凤各3人,加上锣鼓手和唱词人,一场完整的演出一般需16~17人分工协作,少一人便可能影响效果少一个都开不了场。”每个人各司其职,这背后是代代相传的默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学习龙凤麒麟舞的历史资料。黄业欣 供图
    梁师傅边说边哼起麒麟调,突然苦笑道: “现在年轻人想学的少,队伍全靠临时凑。” 问到年轻人为何不愿学, 梁师傅道:“去果园砍甘蔗日结80块,舞麒麟?有时候连车费都要自己贴。”实践团调研发现,因年轻一代外出务工,这项技艺面临断层风险。梁师傅和实践成员表示:“真心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它、爱上它。”
梁师傅拿出一本含有工尺谱的历史资料,记载着龙调、凤调、麒麟调的原始唱法。“当年老艺人口传,现在连我自己都唱不全了。” 音乐专业的实践团带队老师黄兴尝试用简谱转译,却发现很多装饰音无法标注。“就像用拼音写壮话山歌,味道全跑了。”梁师傅无奈的说,这让实践团意识到有些文化基因正在以比道具腐朽更快的速度消逝。
 “要想象神兽抖落露珠的灵动。” 梁仲斌师傅一边哼唱古老的麒麟调一边现场演示了“麒麟抖鳞”等动作。在他的鼓励下,实践团成员换上道具,学唱方言曲调、比划招式,成员们由衷赞叹:“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手持不同道具。黄兴 供图
此次探访,实践团既感受到非遗的鲜活魅力,也读懂了传承人的坚守。对此,实践团成员表示,想成为纽带,通过短视频、推文让更多人看见这些非遗,让百年匠心照进更多人的视野。(通讯员 仝广凯 黄兴 王维艳 王玉萍 韦冰冰)
 
来源:文理知行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9-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