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南理微光|南理学子于千年汉墓寻历史底蕴, 在红色旧址铸理想初心

  7月8日至9日,南宁理工学院“文理知行”社会实践团先后走进贵港博物馆与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探寻文化根脉,感悟红色精神。这场跨越两千年的文明对话,让南理学子在文物与旧址的见证下,深刻体悟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与革命先辈的信仰力量。
  素有“荷城”之誉的贵港,聚居着汉、壮、瑶等26个民族,世居于此的汉、壮、瑶三族更在岁月长河中交织出多元共生的文化图谱。博物馆展厅内,一件件穿越千年的出土文物静静陈列,却自带穿透时光的力量——罗泊湾一号汉墓便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这座距今两千余年的墓葬,以其恢弘规制、奇巧结构与丰赡遗存,跻身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列。
  随着讲解员的细致解读,成员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文物与历史的轨迹。“双层椁室设计骗过了盗墓贼,第二层保存了7个殉葬人和一千多件文物”讲解员说道。此时,实践团成员心中无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墓葬虽曾遭盗掘、主棺倾颓,盗墓者却始终未能窥见地下暗藏的第二层椁室。正是这“藏巧于拙”的精妙设计,让大批珍贵文物得以跨越两千年时光,完整呈现在今人眼前。其中一件刻有“布”字的文物,更是与贵港古称“布山县”隔空呼应,为解码地方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密钥。
  指尖拂过展柜玻璃,仿佛能触到汉代陶瓦的温度;目光掠过文物纹路,似能听见历史长河的回响。这场博物馆之行,让南理学子在与汉代文明的近距离对话中,真切体悟到中华文明的磅礴厚重,更在心中播下了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罗泊湾一号汉墓展厅。黄业欣 供图
  次日清晨,南宁理工学院“文理知行”社会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步入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眼前那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外观虽朴素如寻常民居,内里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这里曾是中共地下党员张国才的秘密居所,更是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历史见证地。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广西党组织于暗夜中艰难求索,这座小楼,便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默默镌刻着无数重要历史时刻,将那段风雨兼程的奋斗史深深烙印在砖墙木梁之间。当年,正是在此秘密召开的中共广西特委扩大会议,实现了广西各地党组织的统一领导,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在中共广西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广西的革命事业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拾级步入旧址二楼,复原的会议场景仿佛将时光定格,生动再现了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守信仰、开展工作的情景。狭窄的空间里,烟斗、水烟等寻常物件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秘密联络的重要工具;天窗与栅栏的巧妙结构,兼具通风与警戒功能,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地下工作的艰辛与革命先辈的智慧。
讲解员的话语庄重而深情,带领大家穿越时空:“旧址保留的当铺暗号系统尤为珍贵。当麻绳与一盏煤油灯一同摆放时,便意味着此地安全无虞。正是这样一套隐秘而严谨的暗号传递方式,为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员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
  如今,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建筑,已然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精神圣地。每年,无数党员干部和群众怀着崇敬之心前来瞻仰学习,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追寻先辈足迹,汲取奋进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参观旧址后相互分享感悟。黄业欣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黄兴 供图
  在汉墓与旧址的穿梭中,两个时空的文明密码产生奇妙共振。当看到汉代铜鼓纹饰与旧址会议桌面的木纹同样清晰如初时,实践团负责人感慨:“无论是抵御盗墓的匠心设计,还是应对白色恐怖的智慧暗号,都彰显着先人对未来的郑重托付。”
  此次参观学习,让实践团成员深受震撼与洗礼。正如带队教师黄兴所言:“文物会说话,旧址能育人,关键看我们如何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此次实践,实践团成员们正是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心灵感应文明脉动,让沉睡的文物与静默的旧址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他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定当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化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在社会实践的具体行动中,勇担时代重任,续写青春华章。(通讯员 仝广凯 黄兴 韦冰冰 王维艳 王玉萍)
 
来源:文理知行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9-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