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社区活动中心内却洋溢着阵阵清凉与活力。为积极响应国家垃圾分类政策,大力倡导环保新风尚,汽车工程学院暑期志愿者团队于暑期深入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了一场以 “垃圾分类” 为主题的公益宣教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让环保理念在孩童心中扎根。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便以精心设计的开场环节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结合彩色展板与趣味图片,将抽象的垃圾分类知识具象化 —— 蓝色垃圾桶代表可回收物的 “家”,里面住着塑料瓶、旧报纸等 “可再利用的朋友”;绿色垃圾桶是厨余垃圾的归宿,菜叶、果皮等 “易腐烂的伙伴” 在这里能转化为养分;红色垃圾桶专门收纳有害垃圾,像废电池、过期药品这类 “带点小脾气的成员” 需要特殊处理;而灰色垃圾桶则容纳其他垃圾,诸如卫生纸、塑料袋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志愿者们用 “垃圾宝宝找家” 的故事串联起四类垃圾的特点,将复杂的分类标准拆解为简单易懂的生活常识,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分类认知。
互动问答环节中,台上台下的交流更是热烈非凡。“老师,吃完的香蕉皮应该扔到哪个垃圾桶呀?”“用过的作业本属于可回收物吗?” 孩子们的小脸上写满好奇,纷纷举起小手提问。志愿者们始终保持耐心,逐一解答疑问,并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加深孩子们的理解。当有孩子问到 “为什么要给垃圾分类” 时,志愿者笑着解释:“就像小朋友们要回家一样,垃圾宝宝也有自己的家,把它们送回正确的家,环境才会更干净,地球妈妈才会更健康呀。” 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孩子们频频点头,环保的种子在问答间悄然萌芽。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志愿者们精心策划了垃圾分类小竞赛。他们将写有不同垃圾名称的卡片分发给孩子们,让大家分组合作,把卡片贴到对应的 “垃圾桶” 模型上。“废电池是有害垃圾,要贴红色的!”“塑料瓶是可回收物,贴蓝色!” 孩子们相互提醒、分工协作,在紧张又欢乐的氛围中比拼速度与准确率。每当一组完成任务,志愿者都会带领全场鼓掌庆祝,获胜的小组还能获得 “环保小卫士” 的卡通贴纸。小小的竞赛不仅让孩子们熟练掌握了分类方法,更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环保的热情。
活动接近尾声时,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进行实地实践操作。他们提前准备了各类模拟垃圾,让孩子们亲手将 “垃圾宝宝” 送回 “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塑料瓶放进蓝色桶,将菜叶投入绿色桶,动作认真又专注。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在完成分类后,自豪地对志愿者说:“老师,我现在分得可准了!” 志愿者笑着回应:“你真棒,回家后也当小老师,教教爸爸妈妈好不好?” 小女孩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此次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志愿者们的合影中圆满结束。通过讲解、互动、竞赛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汽车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成功让垃圾分类知识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更让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的理念融入他们的日常认知。正如活动现场展板上所写:“不要让垃圾宝宝永远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我们的环境才会更加美丽。” 相信这些在孩童心中播下的环保种子,终将在未来长成参天大树,为城市文明与生态保护注入持久动力。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合影 王心怡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