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七月的骄阳洒向赣鄱大地,一群身着志愿红的青年身影在吉安乡野间勾勒出别样风景。6月26日至7月2日,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传染病防治科普小纵队”暑期社会实践队扎根吉安乡镇,以“传染病防治与健康档案医疗科普”为主题,在调研走访与科普宣讲中搭建起基层公共卫生的青春桥梁。这场浸润着红色基因与人文关怀的实践之旅,既让医学知识走出课本,更让青年力量深扎乡土。
一、清堤行动筑根基环境整治与知识传播双轨并行 烈日下的河堤边,实践队成员手持清洁工具穿梭于草丛河滩,以“美化一处环境,科普一类知识”的行动理念,将卫生清理与防疫宣讲同步推进。队员们结合卫生院医生有关传染病相关知识的专业讲解,向围观村民发放传染病防治宣传单。这种“躬身实践+知识传递”的模式,既美化了公共空间,更让卫生防疫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图为志愿者们在清理河堤。金紫馨 摄
二、多维调研探实情走街入户勾勒基层健康认知图谱 从卫生院的诊疗室到村民的院落,从商贸综合体的街巷到红色文化旧址,实践队成员用脚步丈量基层卫生现状。在卫生院,他们与医护人员深入交流传染病发病规律,获取当地传染病发病数据;走进村民家中,以面对面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传染病防治的认知现状,破解健康认知误区;在商业街,队员们手持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商贩、老人等群体耐心讲解手足口病、流感等常见病的防护要点。累计走访百户家庭、完成100份问卷调研、整理约5000字访谈记录,这些数据为精准化科普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扎实支撑和重要参考。
图为志愿者为村民讲解传染病基础知识。金紫馨 摄
三、红魂赋能强引领当红色基因遇上健康科普 在仁和会议会址的红色教育基地,实践队成员汲取“为国为民”的精神养分,并将其注入科普实践。他们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探索“红色文化+卫生宣传”模式,把革命历史中的防疫故事和转化为宣讲素材,用红色精神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这种将历史传承与现实需求相结合的方式,让健康知识以更鲜活的姿态被村民接受和理解,也让红色基因在基层公共卫生领域焕发新生机。
图为实践队在红三军团仁和会议陈列馆前合影。金紫馨 摄
四、科普润心显实效从健康知识传播到基层认知提升 据居民反馈,实践队发放的传染病防治资料、开展的医疗箱讲解等活动,使村民对流感、手足口病等防治要点有了具体了解,部分村民能复述“戴口罩、勤消毒”等防护措施。多位村民提到,通过队员对“家庭病历本”和健康档案各部分内容的细致讲解,知晓了档案中慢性病记录与疫苗接种提醒的关联。这些数据既反映了活动对居民认知的影响,也为后续基层公共卫生科普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样本。
五、青春躬行悟担当从知识传递者到健康中国建设者 “当老人用方言复述防护要点时,我突然理解了所学知识的分量。”实践队成员在总结感悟中提到。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承担走访调研、科普宣讲、等具体工作,在与村民沟通、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传染病防治宣传在基层落地的必要性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志愿服务精神,将人文关怀融入健康科普,以青春力量参与基层健康科普,将传染病防治与健康档案知识传递至吉安乡镇,为当地公共卫生工作添注活力。实践落幕时,村民手中的科普资料、口中的防护口诀,以及实践队成员笔记本上的调研心得,共同构成了基层公共卫生科普的生动注脚。这场实践如同一颗石子,在吉安乡镇的健康土壤中激起涟漪——既让“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深植民心,也让青年力量在服务基层的征程中找到了与时代同频的脉搏。当志愿红遇见乡土黄,一幅关于健康中国的青春画卷正在赣鄱大地徐徐展开。(通讯员 汪圣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