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问题日益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如何科学分类、处理垃圾,已成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课题。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常州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暑期志愿团队“绿野寻踪,青春低碳行”于2025年8月5日在常州市新北区罗溪镇开展了以"垃圾分类,青春同行"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
垃圾,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产物。从颗粒、剩菜到废旧家具、废弃电池,这些固体废弃物若处理不当,不仅污染环境,还会浪费资源。展板上清晰罗列的垃圾种类,让市民意识到垃圾分类的第一步是“认识垃圾”。志愿者团队队员积极为小朋友们讲解“什么是垃圾”,为孩子们认识垃圾做出充分的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们讲解有害垃圾 王心怡通讯员摄
在讲解完有害垃圾后,志愿者团队的队员又积极的为小朋友们介绍可回收物。可回收物是垃圾分类中的重要类别。图中展示的锅头、不锈钢、铁丝等废金属,经过分拣、加工后,可重新熔铸为新产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这类垃圾的回收不仅能减少矿产开采,还能降低能源消耗。
在宣传活动中,志愿者团队特别设置了面向儿童的互动问答环节。队员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提问方式,如"牛奶盒应该扔进哪个颜色的垃圾桶?""香蕉皮属于什么垃圾?"等问题,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小朋友们争相举手回答,现场气氛热烈。对于答对的孩子,志愿者发放了环保小徽章作为奖励;对于答错的问题,队员耐心讲解正确答案并说明分类原理。互动中发现,孩子们对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区分较为清晰,但对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辨别仍需加强。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环保热情。许多孩子表示要回家教爸爸妈妈正确分类,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宣传效果。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提问 王心怡通讯员摄
在与小朋友们的互动提问环节结束后,志愿者团队的队员又积极的进行了厨余垃圾的讲解与介绍。厨余垃圾是指家庭、餐馆、农贸市场等场所产生的易腐烂垃圾,如剩菜剩饭、瓜皮核等。这类垃圾若与其他垃圾混合,容易滋生细菌、产生异味。通过单独分类,厨余垃圾可进行堆肥或发酵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或沼气,实现资源化利用。
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长期行动。图中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号召孩子们成为“小老师”,将分类知识传递给家人。这种“小手拉大手”的模式,不仅增强了孩子的环保意识,也带动了家庭和社区的参与。垃圾分类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都养成习惯,减少垃圾对环境的负担,共同建设更文明、更美丽的城市。

图为志愿者向小朋友们讲解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 王心怡通讯员摄
此次实践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应用,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体现。通过身体力行的环保实践,志愿者团队的队员们深化了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实践成果将为完善城市垃圾分类体系提供参考,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担当与作为。让我们携手共建绿色家园,用青春力量书写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篇章。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们的合影 王心怡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