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南京医科大学学子探寻民族工商业精神的时代价值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无锡非遗我心中”实践团队走进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为期数日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无锡沉淀的“实业救国”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匠传统,与医学领域的严谨求实、济世为民理念碰撞出独特火花。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志愿讲解与专题研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探寻民族工商业精神的时代价值,用青春力量架起文化传承与专业发展的桥梁。
触摸历史脉络 解码民族工业基因
        “这些泛黄的账本上,不仅记录着企业的经营数据,更藏着先辈们实业救国的赤诚。”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团队成员首先走进“民族工商业兴起”展区。玻璃展柜中陈列的早期纺织机械零件、泛黄的工厂章程、锈迹斑斑的生产工具,无声诉说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无锡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萌芽的艰辛历程。团队成员驻足于一幅标注着“无锡近代工厂分布”的老地图前,仔细辨认着荣氏企业、周氏企业等民族工商业代表的旧址分布,不时用手机拍下珍贵史料,在笔记本上记录关键时间节点。
        “实业救国”展区的实物陈列与多媒体演示,让实践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民族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展墙上,荣氏家族“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创业故事与“办实业、兴教育、济民生”的理念相得益彰;展柜内,民国时期的工人医疗保障条例、企业创办的职业学校课程表等实物,展现了民族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的担当。“这张1932年的工人健康档案显示,当时荣氏企业已为工人建立了定期体检制度,这在战乱年代尤为难得。”王一帆指着一份泛黄的档案感慨道,“从医学视角看,这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创新,更是早期职业健康意识的觉醒。”
 在“改革开放后的腾飞”展区,传统工业设备与现代智能制造模型形成鲜明对比。从手动操作的老式纺纱机到全自动化生产线模拟系统,从纸质账本到数字化管理平台,直观呈现的发展脉络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中国工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工业化进程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对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董雨洁在参观时若有所思,“从早期工厂的粉尘污染到现代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医学与工业始终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沉浸互动体验 体悟工匠精神内核
        “推磨时力度要均匀,这样磨出的面粉才够细腻。”在博物馆特设的“模拟面粉生产”互动区,实践团队成员挽起袖子,轮流体验传统石磨、筛粉机等工具的操作。看似简单的磨粉过程,实则考验着操作的协调性与耐心。高子涵在尝试多次后才掌握技巧,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原来一袋面粉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先辈们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条件下坚持生产,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太让人敬佩了。” 在“改革开放后的腾飞”展区,传统工业设备与现代智能制造模型形成鲜明对比。从手动操作的老式纺纱机到全自动化生产线模拟系统,从纸质账本到数字化管理平台,直观呈现的发展脉络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中国工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工业化进程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对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新要求。”董雨洁在参观时若有所思,“从早期工厂的粉尘污染到现代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医学与工业始终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沉浸互动体验 体悟工匠精神内核
        “推磨时力度要均匀,这样磨出的面粉才够细腻。”在博物馆特设的“模拟面粉生产”互动区,实践团队成员挽起袖子,轮流体验传统石磨、筛粉机等工具的操作。看似简单的磨粉过程,实则考验着操作的协调性与耐心。高子涵在尝试多次后才掌握技巧,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原来一袋面粉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先辈们在没有现代设备的条件下坚持生产,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太让人敬佩了。”呼吸系统疾病,这与我们正在学习的职业健康医学密切相关。”在志愿讲解环节,实践团队成员化身临时讲解员,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专业解读。堵佩馨在介绍纺织设备时,特意补充了早期工人常见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当时没有完善的防护措施,工人们长期接触棉絮粉尘,很容易患上尘肺病。这也提醒我们,现代医学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推动职业健康防护体系的完善。”
跨界专题研讨 探寻文化与专业融合路径
        “民族工商业的‘工匠精神’与医学领域的‘严谨态度’,本质上都是对极致的追求。”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围绕“民族工商业与公共卫生”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研讨会。会上,同学们结合专业知识,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民族工业发展与医学进步的内在联系。
        “荣氏企业在1920年就设立了工人医院,这可能是中国早期企业医疗保障的雏形。”李天奕分享了自己的发现,“从企业自办诊所到现代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我们能看到公共卫生服务从‘企业责任’向‘社会共治’的转变。”王一帆则关注到工业技术与医学创新的关联:“早期制药设备的改良借鉴了食品加工技术,现在的3D打印技术又同时服务于工业制造与器官修复,这种技术跨界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研讨会上,团队成员还就“传统工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展开头脑风暴。有同学提出,传统手工业中的精细操作技巧可用于康复医学中的手部功能训练;有同学建议,将民族企业家的健康管理理念融入社区健康科普;更有同学计划整理早期企业的职业健康资料,为现代职业医学研究提供历史参考。这些充满创意的想法,成为实践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奋斗精神 书写青春担当答卷
        “站在百年老厂房里,触摸着锈迹斑斑的机器,我仿佛能听到先辈们‘实业救国’的呐喊。”王一帆在实践日志中写道,“作为医学生,我们或许不会像先辈那样创办工厂,但可以用医学知识守护人民健康,这是属于我们的‘报国之路’。”高子涵则在感悟中提到:“互动体验让我明白,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坚守。未来在医学实验中,我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数据、每一次操作。”
        据实践团队指导老师介绍,本次活动是南京医科大学“非遗+专业”系列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计划将此次实践成果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整理形成《无锡民族工商业与公共卫生发展史料汇编》,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开发“工业遗产中的健康智慧”科普课程,走进中小学和社区普及职业健康知识。“文化传承与专业学习从来不是孤立的”指导老师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既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种’,也成为专业领域的‘尖兵’。”
   从“实业救国”的赤子情怀到“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从“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跨越百年的精神财富,正转化为青年医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滋养。正如实践团队在总结中所写:“民族工商业的奋斗基因,将激励我们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以文化自信照亮未来,让青春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绚丽之花。”(通讯员 王一帆) 
来源:王一帆 南京医科大学
发布时间:2025-09-0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