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指尖捻香寻诗意 童心为笔赋蒲公英

阿瓦提县阳光社区的活动场地里,几束带着绒毛的蒲公英静静摆放,孩子们围坐成圈,眼神里满是对这株“小伞兵”的好奇——塔里木大学“心若向阳 次第花开”伴童心同行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正以蒲公英为媒,为孩子们开启一场“观察自然、创作诗歌”的趣味之旅。7月14日,这场将植物观察与诗歌创作结合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触摸自然中感受诗意,用童真笔触编织属于自己的诗句。
活动伊始,志愿者冉晓宇将新鲜的蒲公英分发给每个孩子,引导大家近距离观察:“摸一摸蒲公英的绒毛,看看它的形状像什么?再看看黄色的花盘、细细的茎秆,想想它会有怎样的‘小秘密’?”孩子们立刻投入观察,有的轻轻捏起绒毛,感受它的柔软;有的凑近花盘,数着细小的花瓣;还有的对着阳光举起蒲公英,看着绒毛在光线下泛着微光,小声讨论着“像小伞”“像雪花”“像会飞的小羽毛”。
随后,志愿者以“蒲公英的一生”为线索,用生动的语言勾勒画面:“春天时,它顶着黄色的小花,在草地上点头;夏天到了,花盘变成白色的绒球,风一吹,小绒毛就带着种子飞向远方,去寻找新的家。”同时分享简单的诗歌片段,比如“蒲公英,小伞兵,风婆婆,送我行”,让孩子们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意境,鼓励大家把观察到的样子、想到的画面,用简单的句子表达出来。
诗歌创作环节,志愿者采用“关键词引导法”帮助孩子们打开思路:“你觉得蒲公英的绒毛像什么?它会飞到哪里去?遇到风的时候,它会说什么?”孩子们纷纷动笔,有的写下“蒲公英,白绒球,风一吹,飞呀飞,飞到田野里,安家做朋友”;有的想象“蒲公英的小伞,载着星星的梦,飘过高山,飘过小河,落在泥土里,等着春天醒”;还有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下“我轻轻吹,蒲公英飞,像一群小天使,带着我的笑声,飞向天空里”。
志愿者们穿梭在孩子中间,耐心启发思路:帮词汇匮乏的孩子寻找比喻,比如“把茎秆比作‘细细的吸管’”;给句式单一的孩子调整节奏,比如将“蒲公英飞”改成“蒲公英,展翅飞”;还鼓励大家加入感官描写,比如“绒毛软软的,像妈妈的手”。孩子们的灵感渐渐迸发,纸上的句子越来越多,有的还配上简单的图画,让诗歌更添童趣。
活动尾声,孩子们轮流分享自己的作品,稚嫩的声音念着自己写的诗句,现场不时响起掌声。志愿者将孩子们的诗歌整理成小集子,送给每个人作为纪念。
志愿服务团负责人张文杰表示:“让孩子们观察植物、创作诗歌,不仅是体验文字的乐趣,更希望他们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自然,在心中种下热爱生活、热爱表达的种子。”
“为蒲公英写一首诗”,如一阵清新的风,吹开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当孩子们捧着自己的蒲公英小诗离去时,那份对自然的感知与对诗歌的热爱,已悄悄成为他们童年里一段充满诗意的记忆。
 
来源:张文杰 魏誉
发布时间:2025-09-0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