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堂课与一场“双向奔赴”
青春筑梦珙县蜀光点亮未来
——蜀光支教队16天支教活动圆满结束
8月1日至1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部梦想协会“蜀光支教队”16名队员,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底洞镇中心校完成为期16天的暑期支教。团队为73名三至四年级学生开设112堂课,调查70余名学生家庭情况,确认困难学生资助方案,通过“课堂—家访—汇演”模式探索可持续的支教路径,为当地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关怀,推动城乡教育交流互促。
多元课程助力全面发展
支教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体育、音乐、舞蹈等素质拓展课,以及手工、绘画、话剧等兴趣培养课。支教队还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课堂体系,通过红色故事讲述、国防知识竞答、军姿训练等形式,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课堂上,志愿者们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在地球科学手工课中,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剖面模型,直观理解地球结构;在绘画课上,孩子们通过光影变化训练观察力与审美力;音乐课中,志愿者结合电影配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表达。
十六天中,各类课程交叉开展,既巩固了学生的学科基础,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综合素养。

实践队员徐晨宁授课刘冰摄

实践队员周立群授课刘冰摄
家访走进村落关怀直达心田
课堂之外,支教队分组深入村落,开展家访活动。通过与学生家长、监护人面对面交流,志愿者详细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与成长需求。
在家访过程中,队员们走访了多户家庭:有留守儿童由年迈祖辈照料,有孩子每天徒步上学,有家庭因多人口医疗负担而经济拮据。支教队在核实情况后,为品学兼优且家庭困难的学生制定了资助方案,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这一系列家访不仅让志愿者更深入地认识当地教育状况,也让温暖与关怀直接送达孩子与家庭心中。

实践队员方玲珑、鲁宇君进行家访刘冰摄
运动会凝聚力量激发团结与自信
为丰富支教期间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与团队协作意识,蜀光支教队在支教期间组织开展了童心运动会。
运动会设置了接力跑、夹球跳、拔河等多个项目,兼顾体能比拼与团队协作。接力跑中,孩子们奋力冲刺,接棒、起跑一气呵成,赢得阵阵掌声与喝彩。夹球跳比赛中,学生们神情专注、动作敏捷,展现出灵巧与耐力。拔河比赛更将氛围推向高潮,师生同心协力,脚步稳健有力,汗水与笑容交织成动人画面。
支教队员全程担任裁判、计时和现场组织工作,既确保比赛公平有序,又用热情的呐喊为孩子们加油鼓劲。此次运动会不仅让学生在竞技中收获健康与快乐,更在合作与拼搏中树立了自信,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运动会拔河周立群摄
文艺汇演师生携手展才艺情暖乡村教育
为在丰富乡村儿童的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同时展现支教成果,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举办“筑梦未来•童心飞扬”文艺汇演,为暑假支教活动划上圆满句号。
汇演节目丰富多彩,学生们表演了充满活力的舞蹈,并深情合唱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歌和支教队原创歌曲《情系槡梓》,歌声中饱含对未来的憧憬;自编自导的话剧《黑雪王子》情节生动,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支教老师们也献上合唱,表达了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
为呈现最佳效果,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刻苦排练,支教队精心搭建舞台、设计节目,为乡村儿童提供了难得的展示机会。文艺汇演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成长与梦想的传递,彰显了支教活动在乡村教育中的深远意义。

文艺汇演舞蹈表演刘冰摄
从十六天到三百六十五天——支教延续的力量
支教并非结束,而是长期陪伴的开始。结合此次实践经验,支教队确立了后续支教的“闭环”机制,以确保帮扶成效可持续延伸。
在教学支持方面,团队建立线上答疑群,寒假期间实现云端兴趣课程远程互动;在资源输送方面,团队持续开展图书捐赠,定期寄送学习资料、文具和录制好的微课视频,丰富孩子们的学习资源;在思想与心理引领方面,团队成员通过书写明信片等方式并送达偏远学校,帮助学生在思想认知和情绪调节上同步成长;在成长跟踪方面,长期记录每位资助学生的学业进展与心理变化,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反馈及时、效果可评估。

蜀光实践队大合照周立群摄
十六天的支教活动虽然短暂,但意义深远。从课堂到家访,从运动会到长期帮扶机制,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塑造品格、引领方向。当高校的智慧与乡土的梦想紧密相连,当知识与关怀一同送抵大山深处,教育的力量将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作者:杨舒倩王琦方玲珑耿可欣
摄影:刘冰周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