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古承新盟走进河南博物馆
探寻文化根脉传承千年智慧
2025年6月30日,由王怡凯、代光禾、胡龙、张军法、王文栋、周世宏、朱锦龙七位成员组成的“溯古承新盟”,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探寻心,走进河南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溯千年文脉,承古今智慧”的参观学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感悟文之化传承的时代意义,为当代文化创新汲取历史养分。
上午9时整,溯古承新盟的七位成员准时抵达河南博物馆正门。这座坐落于郑州市中心的文化地标,外观融合了传统建筑的厚重与现代设计的简洁,门前广场上的青铜鼎雕塑庄严肃穆,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中原大地数千年的文明故事。整齐列队站在博物馆入口处,目光中满是期待。王怡凯作为团队的组织者,率先整理好队伍,示意大家有序通过安检,开启当天的文化之旅。

进入展馆一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明曙光”展区。这里陈列着河南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从裴李岗文化的磨制石器到仰韶文化的彩陶,一件件展品串联起华夏文明起源的轨迹。胡龙停下脚步,俯身凝视着展柜中一件距今8000年的骨笛,手指不自觉地在空气中模仿着笛孔的位置。这件用鹤类尺骨制成的乐器,虽历经千年风霜,仍能看出清晰的钻孔和打磨痕迹,展牌上标注的“可演奏七声音阶”字样,让他久久驻足。不远处,代光禾正专注地观察一组彩陶人面鱼纹盆,她微微前倾身体,仔细辨认着陶器表面的纹路,阳光透过展厅顶部的天窗落在她的侧脸,映出对远古先民艺术创惊叹。

随着参观的深入,成员们来到“夏商文明”展区。这里的青铜器展品数量众多,造型雄浑,纹饰精美,展现了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领先的青铜铸造技术。张军法站在司母戊鼎(复制品)前,久久凝视着这件象征商代青铜文明巅峰的重器。鼎身的饕餮纹庄重神秘,四只粗壮的鼎足稳稳支撑着庞大的器身,仿佛能感受到它当年作为祭祀重器时的威严。他缓缓绕着展柜行走,从不同角度观察鼎的造型和纹饰,不时抬手在手机上记录展品信息。旁边的王文栋则被一组商代玉器吸引,展柜中陈列的玉戈、玉璋、玉琮,质地温润,雕工精细,他凑近展柜玻璃,目光在玉器的纹路间流转,仿佛在触摸三千年前工匠的指尖温度。
在“两周礼乐”展区,周世宏对一组编钟产生了浓厚兴趣。展柜中,大小不一的编钟按照音阶顺序排列,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编钟演奏的古乐。他站在电子屏前,静静聆听着《诗经》中的乐曲片段,古朴悠扬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将人带回礼乐盛行的周代。朱锦龙则在一旁研究编钟的悬挂结构,他对照展牌上的文字说明,仔细观察钟架上的铜人造型和挂钩设计,试图理解古人如何通过精巧的结构实现编钟的稳定悬挂与精准发声。
中午12时,成员们在博物馆的休息区稍作休整。大家分散坐在长椅上,有的翻阅上午拍摄的展品照片,有的在笔记本上记录参观心得,阳光透过休息区的落地窗洒在桌面上,映出纸张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王怡凯从背包中取出提前准备的文化资料,分发给各位成员,资料上印着河南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介绍和中原文化发展脉络图,他用手指着资料上的时间轴,向大家示意下午参观的重点展区,随后便低头整理起下午的参观路线。
下午2时,团队继续参观“秦汉雄风”“魏晋风度”“隋唐盛世”等展区。在“秦汉雄风”展区,胡龙被一件汉代陶楼吸引,这件陶楼模型结构复杂,门窗、回廊、院落一应俱全,甚至连屋顶的瓦当都清晰可见。他举起手机,从不同角度拍摄陶楼的细节,试图完整记录下这件反映汉代民居建筑风格的文物。代光禾则在一组汉代画像石前驻足,画像石上雕刻的车马出行、农耕劳作、宴饮娱乐等场景,生动再现了汉代百姓的生活图景,他凑近展柜,用手指轻轻点着画像上的人物动作,仿佛在解读一幅跨越两千的“生活画卷”。

在“隋唐盛世”展区,河南作为隋唐大运河枢纽和东都洛阳所在地的繁华景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张军法站在一幅复原的洛阳城平面图前,目光在图中的街道、宫殿、市场间游走,试图勾勒出这座国际大都市当年的风貌。王文栋则对一件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情有独钟,这件展品中,骆驼昂首站立,背上的平台上坐着七位乐俑,手持不同乐器,姿态各异,生动再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场景。他在展品前停留了近十分钟,仔细观察每个乐俑的服饰、表情和手中的乐器,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丝竹之声。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宋元雅韵”和“明清气象”展区。周世宏在宋代瓷器展区前驻足良久,从汝窑的天青釉到钧窑的窑变釉,瓷器表面的光泽温润如玉,他俯身观察瓷器的底部落款,对比不同窑口的工艺特点,不时在笔记本上写下关键词。朱锦龙则对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兴趣浓厚,他站在一幅明代书法作品前,目光随着笔画的走势移动,感受着书法艺术中蕴含的气韵与风骨。

下午5时,参观活动接近尾声。成员们在博物馆的“文创空间”停留了一段时间,这里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物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从印有青铜器纹饰的笔记本到以唐三彩为灵感的摆件,琳琅满目。大家仔细浏览着这些文创产品。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的余晖为这座文化殿堂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七位成员站在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回望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建筑,神情中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慨。此次河南博物馆之行,让溯古承新盟的成员们近距离接触了中原文化的瑰宝,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厚重与活力。从远古的彩陶到明清的书画,从青铜铸造的技艺到礼乐文明的精神,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展区都是文化的延续。
正如团队名称“溯古承新”所蕴含的意义,此次参观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思考。成员们表示,将把此次参观的收获转化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在各自的领域中践行“溯古而不泥古,承新而不忘本”的理念,让千年文化智慧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夜幕降临,成员们踏着暮色离开,博物馆的灯光在身后渐次亮起,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文明的传承,永远在路上。
撰稿:王怡凯,代光禾
摄影:代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