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蝉声绵长,织就滚滚热浪;麦田如海,翻涌成大地诗行。惠州学院由各个学院组成的“两把刷子”绘梦队,七位目光清澈的青年学子与三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一道,手握画笔、心怀热望,奔赴惠州市惠阳区上角村,于2025年7月7日至10日,开启一场艺术与乡村的温暖“双向奔赴”。他们不是过客,而是以行动扎根土地的青春使者,用色彩和线条响应乡村振兴的深沉召唤。
初入村落,小队便沉入其肌理。他们穿梭于幽深老巷,指尖抚过苔痕斑驳的墙体,目光凝视那些被风雨蚀刻、日渐模糊的旧墙与纹样——这一面面沉默的墙,正是等待苏醒的“大地画布”。在充分调研和热烈讨论后,团队迅速确立了“七彩共富田园路”的创作主题,将浓郁的客家风情、厚重的农耕记忆与传承百年的古法酿酒工艺巧妙融入设计。一次次修改、一轮轮优化,他们用铅笔勾勒轮廓,以颜料填充想象,直到每一幅画稿都弥漫出醇厚的本土气息。夜深人静时,活动室仍亮着灯,调色盘上的颜料被不断调和,画笔在纸面沙沙作响,青春的热情在无声的夜里静静流淌。

此图为队员们正密锣紧鼓地进行调色试色 陈怡萍供图
天刚微亮,清晨六点,小队已全员就位,执笔作画。七月天如孩儿面,说变就变。烈日当空时,墙体烫手,汗水沿额角滑落,浸透衣背,无人抱怨,唯有画笔在墙上游走的沙沙声不绝于耳;骤雨突袭时,大家迅速联手苫盖画面、抢收工具,在雨中奔跑、互相提醒,笑声与雨声交织,困难反而成了团队默契的试金石。慢慢地,墙面一天天鲜活明亮起来,村民们也越聚越多:戴草笠的老伯久久驻足,眼角漾开笑意;抱着婴儿的妈妈轻声夸奖:“真好看!”;放学途中的孩子们围在一旁,睁大眼睛不肯离去。一句淳朴的“画得真靓!”,是所有疲累的最好补偿。

此图为队员对路过的叶阿姨进行采访 陈怡萍供图
创作之外,这群年轻人展现出卓越的协同力和当代青年的传播智慧。有人始终举起手机与相机,跟踪记录从起稿到成型的全过程;更多人持续战斗在墙绘一线,面对高墙汗如雨下,颜料沾满衣襟;后期同学则熬夜剪辑、配乐、撰写文案,将动人瞬间及时推送至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使上角村以青春艺术的新貌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视频累计播放量迅速突破2.6万,点赞留言里满是惊喜与鼓励。队员们还自主设计并制作了系列文创产品:趣味打卡手举牌、双层风景明信片……让乡村文化变得可触摸、可带走,既为村庄引来更多关注,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造血”活力。

此为队员在与自己奋战多日的成果前打卡留影 陈怡萍供图
短短四天,紧凑而热烈。“两把刷子”小队不仅用艺术专业为村庄换上亮眼新装,更以全身心的投入,完成了一堂扎根大地、沾满泥土的“青春实践课”。他们让艺术走出象牙塔,真正融入乡野的脉搏——画笔不仅美化环境,更借助新媒体传播吸引更多外部目光,使艺术服务社会、青春奉献家国的价值变得清晰可见、真实可触。
而这,远非终点。它只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是这群青年以理想绘写乡村振兴长卷的第一笔。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怀抱热爱,走向更广阔的田野,用手中的画笔点亮更多乡村角落——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更加耀眼、更可持续的光芒。这不是过去的回忆,是正在发生、热血滚烫的当下,更是青年一代奔赴乡野、不负时代的宣言! (通讯员:陈怡萍)

此为突击队部分队员合影 陈怡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