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一响,群山回响;一嗓传三代,瓦乡有清音。”在湘西古丈县高峰镇李家洞村,高峰瓦乡山歌非遗传承人宋谋前的歌声,承载着瓦乡人的文化记忆。近期,湖南工商大学李茶青锋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李家洞村,探访宋谋前老师,深入挖掘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内涵与传承现状,实地探寻其在现代化浪潮中实现“活态传承”的路径。

今年 65 岁的宋老师,作为高峰瓦乡山歌的非遗传承人,与来访的队员们交流时,言语间满是对这门技艺的深情。“我从小就跟着阿爸学歌,那个时候还在村生产队里面,他总念叨‘这些调子里藏着我们瓦乡人千年的故事,你要把它们传下去’。”正是这句沉甸甸的嘱托,激励他加倍努力钻研山歌,挑起这门独特技艺薪火相传的重担。

交流中,宋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了特色山歌《拦门礼》。据了解,拦门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重要习俗,通常在新郎迎娶新娘时进行,新娘的亲友在新娘门前设置障碍,阻拦新郎及其迎亲队伍进入,通过提出各种要求考验新郎的诚意与智慧。在当地,新娘的亲友承担拦门官的角色,拦门官与迎亲队伍通过山歌对唱,既现展双方才情,也活跃现场气氛,为婚礼增添浓郁民俗韵味。
“山歌传承很难,它好听,受很多人喜欢,但是很难唱,现在很多瓦乡年轻人也不会唱山歌,不会傩言腔。”谈及非遗保护,宋老师言语间充满了责任与忧虑。面对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和多元化的冲击,传统山歌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年轻一代的兴趣日渐稀薄,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他表示,“要靠年轻人来推广宣扬,我们的文化才能够传承下去。”
文化传承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让传统在现代土壤中生根发芽。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傩言腔,了解到瓦乡山歌,宋老师开通了自己的抖音账号,他将自己的山歌作品发布在网上,让更多人能知道瓦乡山歌。“外国人也喜欢听我唱歌,”宋老师说,“我希望瓦乡山歌能通过互联网走出去。”他鼓励年轻一代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承担起文化传承者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推动瓦乡山歌走出深山。

展示过后,宋老师主动提出教授团队成员敲击瓦乡的特色皮鼓。他一边持鼓槌示范,一边耐心纠正团队成员的力度和节奏。看着大家认真学习的模样,宋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表示,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就让他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此次探访,李茶青锋队成员们近距离感受了高峰瓦乡山歌的独特魅力,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不易。相信在传承人的坚守和年轻一代的参与下,高峰瓦乡山歌这一古老技艺,必将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生机,让千年文化底蕴在传承创新中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