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韶托村“新农人”卢秋:家乡山水唤我归 ——资环学院赴福建寿宁县实践队访谈调研纪实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上好"行走的思政课",2025年7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实践队在王秭权老师带领下,赴福建寿宁县清源镇围绕"新农人回村工程"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队走进寿宁县清源镇韶托村,探寻新农人卢秋建设“山与湖露营地”和“雾隐咖啡屋”,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韶托村土地总面积13000亩(林地占12681亩),坐拥小托水库水利风景区。该村近年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大力支持"新农人"返乡培育经济增长点。

图1韶托村:群山环抱碧水如镜(黄品璋摄)

青山碧水唤游子专业情怀报桑梓

  大学毕业后,卢秋在外打拼事业小有成就,但家乡韶托的连绵青山、小托水库的粼粼波光始终萦绕心间。2024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家乡的山美水美,我很有情怀,不能忘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卢秋向实践团成员吐露心声,“我的专业是景区营销,就想着回来给家乡变变样,为旅游业增些人气。”带着这份朴素而深厚的情感与专业技能,卢秋踏上了返乡路,成为一名扎根乡土的新农人。

图2“新农人”卢秋:满怀信心望未来(陈轲摄)

迎难而上克时艰创新求变谋发展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2024年6月,项目启动便遭遇雨季。通往韶托村的道路尚在建设中,建材运输因泥泞受阻。卢秋与初创伙伴们没有退缩,硬是靠肩挑手扛,一次次将水泥、木材运进村。“那段时间,鞋都不知道磨破了几双。”卢秋回忆起步艰辛,记忆犹新。暑期开业迎来客流高峰,超出预期。

  然而九月降温,客流量断崖式下跌,团队又陷入焦虑。面对挑战,卢秋带领团队积极调研,摸索出破局之道:一是活用自媒体推广,精准辐射周边潜在客群;二是动态调整项目陈设,根据季节变化优化露营体验,让游客在户外“坐得住”,在韶托“留得下”;三是借力政府资源,在政策资金支持下,精心打造特色“晒秋”打卡点,吸引游客。“创业嘛,就是得多学多问,跟同行取经,把好政策、好法子用起来,好好满足游客需求。”卢秋笑着说道。他特别感谢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提供的全方位支持——从政策流程指导、村情民情熟悉,到思想沟通和实际问题解决——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成为他们安稳度过初创期“艰难险阻”的坚实后盾。

图3实践队与卢秋团队进行交谈(谭秋燕摄)

星光点亮新愿景实干绘就振兴图

  夜幕降临,卢秋打造的露营基地别有一番风味。游客们在天幕下围炉煮茶,欢声笑语;小托水库的湖面倒映着点点星光,静谧醉人。不远处的咖啡屋内,卢秋和店员们仍在忙碌,为提升游客体验而努力。他满怀憧憬:“我就想把韶托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玩,知道韶托村,把咱村名气搞大。”他们不仅经营实体,还积极通过网络宣传村里的特色农产与美丽风光,不断拓展市场。

图4露营地夜景:山湖夜色醉游人(照片来自寿宁团县委)

  卢秋以朴素的情怀和扎实的干劲,深深扎根家乡土地,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新农人”的担当。在韶托村,像卢秋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正不断涌现。目前,韶托村的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可达3000名,从默默无闻的小乡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绘就了一幅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图5 实践队与卢秋合影

  通过此次深入调研,实践团成员们真切感受到寿宁县“新农人回村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澎湃活力与带来的崭新气象。卢秋等“新农人”“从零开始、扎根乡土”的坚韧毅力,“活用专业、创新求变”的发展智慧,深深触动了青年学子。队员们纷纷表示,广阔乡村天地大有可为,将以卢秋等“新农人”为榜样,努力学习知识、提升本领,未来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让青春之花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绚丽绽放。

来源:吴辰瀚 谢润
发布时间:2025-08-10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