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返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寻求可推广至西北地区的经验,7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福建省寿宁县调研团深入清源镇,围绕“新农人回村工程”开展专题调研。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批先行者扎根乡土、创新实践,为广袤农村注入发展动能。宁德市山语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9年,他毅然放弃城市优渥生活,带着“激活土地价值、提升乡亲生活品质”的初心返乡创业,深耕中药材种植领域,首创“联赢产销农业开发模式”,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为闽东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科技赋能,驱动产业升级
李伟坚信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针对传统中药材种植效率低、品质不稳定等痛点,他积极联合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共建技术平台,引入前沿种植体系。其核心基地成功应用“林下立体种植模式”,科学规划灵芝、红花等药材布局,最大化盘活土地资源。以灵芝种植为例,团队建立了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通过精准温控、遮阳防虫及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确保稳产高质。
科技赋能更延伸至产业链后端。2023年,李伟成立韶滋味食品有限公司,建设标准化药材粗加工与包装产线,推动产品由“原字号”向“精字号”跃升,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过去农户卖原料,利润薄;现在通过加工增值,溢价可达数倍。”李伟介绍道,此举有效对接了市场需求,激活了药材价值。
图1李伟老师向实践团介绍基地情况
联赢共生,构建产业共同体
“乡村振兴绝非孤军奋战。”李伟首创的“联赢模式”以合作为内核,创新设计“村委会土地入股+农户参与种植+企业全链条赋能”的闭环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
在畲族聚居地柴坑村,该模式已落地:联动三个行政村,带动农户规模化种植灵芝及多品类中草药。通过“线下店铺+私域运营+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的全渠道营销网络,山野药材成功打开市场。同时,开发灵芝红茶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产品高附加值转化。
图2李伟老师向实践团介绍产业运营模式
价值重构,探索多元振兴路径
在李伟的蓝图中,乡村潜能远不止农产品供给。他率先探索“农业+文旅”深度融合,将生态与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基地打造的中药研学项目已成为区域文旅新地标,中小学生通过沉浸式科普体验(如中草药香囊制作)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团队同步深挖畲族文化底蕴,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以民族图腾为灵感的包装设计赋予产品文化辨识度,配套科普教育活动让生态资源与人文底蕴形成价值共振。“我们要让外界知道,这里不仅产出优质药材,更承载着独特的乡土美学与文化记忆。”李伟强调。
图3实践团与李伟老师访谈过程
图4实践团与李伟老师合影
从返乡创业者到乡村振兴标杆,李伟用数年实践在闽东大地勾勒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共富图景。展望未来,他计划进一步迭代合作模式,,通过经验输出带动更多村落加入,共同创造乡村振兴的更大价值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