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用画笔勾勒敬老温情

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用画笔勾勒敬老温情
近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科院2024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基层服务实践团前往当地敬老院,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的墙绘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以笔墨为媒介,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融入斑斓色彩,为老人们的生活环境注入灵动活力,更让青春力量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出时代光彩。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环境美化行动,更是一次代际情感的深度联结,彰显了当代青年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与践行。
精准对接需求,让画作扎根老人生活
为确保墙绘作品真正贴合老人们的生活场景与审美习惯,志愿者团队在活动筹备阶段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前期调研。他们深刻认识到,敬老服务的核心在于 “精准”—— 唯有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才能让行动真正落地生根。
 
团队首先与敬老院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志愿者代表先后三次前往院区,与院长就公共区域的功能划分、墙面结构特点及老化程度进行深度交流,详细记录了活动室、食堂、走廊、庭院等重点区域的墙面尺寸、材质及日常使用频率。同时,他们向护理人员了解老人们的活动轨迹:晨间聚集的晒太阳区域、午后休憩的凉亭周边、用餐前后必经的走廊通道…… 这些信息为墙绘位置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作品能最大限度进入老人的日常视野。
更具意义的是与老人群体的直接对话。志愿者们以 “拉家常” 的方式,在庭院的长椅上、活动室的沙发旁,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老人展开交流。他们没有预设问题框架,而是以倾听为主,捕捉老人们不经意间流露的偏好:有的老人提及年轻时种植花卉的经历,言语间流露出对自然生机的向往;有的老人回忆起节庆时的装饰场景,对 “热闹、鲜亮” 的视觉元素表现出明显喜爱;还有的老人提到传统吉祥符号,认为其蕴含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这些碎片化的表达被志愿者们逐一记录,最终整理形成包含 “自然元素”“吉祥寓意”“色彩偏好”“视觉舒适度” 等维度的需求清单。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召开多轮创作研讨会。美术专业的志愿者牵头负责方案设计,结合老人视力特点与审美习惯,确立了 “低饱和色调、简洁线条、具象符号” 的创作原则。经过三次方案迭代,最终选定向日葵、牡丹、松鹤、月季等核心元素 —— 向日葵象征阳光活力,牡丹寓意吉祥富贵,松鹤代表健康长寿,月季则因是本地常见花卉而更具生活亲切感。在色彩运用上,团队特意规避高对比度搭配,选用暖黄、浅红、墨绿等柔和色调;在线条处理上,采用加粗轮廓、简化细节的手法,确保老人能轻松辨识图案内容。方案定稿前,志愿者还将设计草图向部分老人展示,根据反馈微调了牡丹花瓣的弧度与仙鹤的姿态,使作品更贴近老人的视觉期待。
协作挥毫泼墨,让白墙蜕变为艺术长卷
活动启动当日,志愿者们携带专业画具准时集结。经过前期分工培训,团队按照 “墙面预处理 — 轮廓勾勒 — 色彩填充 — 细节完善” 的流程有序开展工作,整个过程展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与协作性。
 
墙面预处理是确保作品持久度的关键环节。负责该环节的志愿者携带砂纸、抹布等工具,对选定墙面进行全面打磨。他们跪在地面处理墙根污渍,踮脚擦拭高处浮尘,对墙面上的裂缝、斑驳处进行重点处理,确保墙面平整光滑。经过两小时的细致作业,原本略显陈旧的墙面变得洁净如新,为颜料附着创造了良好条件。
轮廓勾勒阶段则考验着团队的空间把控能力。志愿者们根据设计稿,用粉笔在墙面上定位比例、划分区域,再以轻缓的线条勾勒出图案雏形。对于高 2 米以上的墙面部分,他们借助梯子搭建临时作业平台,两人一组配合操作:一人扶稳梯架,一人手持粉笔精准定位,确保仙鹤的翅膀舒展有度、向日葵的花盘居中对称。粉笔灰落满了他们的肩头与袖口,但无人分心拂拭,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线条的流畅性上。
 
色彩填充环节是创作的核心阶段。负责调色的志愿者提前按照色卡比例调配颜料,将藤黄与钛白按 7:3 比例混合成向日葵的暖黄色,用胭脂红加少量钛白调和出牡丹的柔粉色,以墨绿与土黄调配出叶片的层次感。绘画过程中,志愿者们根据不同图案特点采用差异化技法:描绘牡丹花瓣时,用扇形笔轻扫出渐变效果,展现花瓣的立体层次;绘制向日葵花盘时,以细尖笔勾勒放射状纹理,增强图案的生动性;勾勒仙鹤羽毛时,用干笔皴擦出质感,体现灵动姿态。
 
夏日的高温给创作带来了挑战。正午时分,地面温度升至 35℃以上,墙面反射的热浪让志愿者们汗流浃背。他们轮流到阴凉处休整,替换湿透的 T 恤,却始终保持着绘画节奏。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老人的良性互动。当一位老人提及 “想看看家门口的月季花” 时,团队当即调整方案,在庭院墙面的空白处增补了三株盛开的月季,花瓣上还特意点染了露珠状的高光,使其更具生活气息。这种灵活调整并非对设计的偏离,而是对 “以老人为中心” 理念的生动践行。
 
经过两天的连续创作,原本单调的白墙完成了华丽蜕变:食堂外墙的牡丹雍容绽放,与每日的饭菜香气相映成趣;活动室周边的向日葵阵列朝向东方,仿佛永远追逐着阳光;走廊尽头的松鹤图意境悠远,为步履蹒跚的老人增添了一份安宁;庭院角落的月季藤蔓蜿蜒伸展,与院中的真实花卉形成虚实呼应。整组作品既保持了风格的统一性,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立体画卷。
延伸服务内涵,让陪伴成为温暖纽带
在墙绘创作的间隙,志愿者们将服务维度从 “环境美化” 延伸至 “精神陪伴”,通过多元互动构建起代际沟通的桥梁。这种延伸并非刻意设计,而是源于对老人情感需求的敏锐捕捉。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们开展了 “庭院漫步” 服务。他们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沿着新绘的墙面前行,用平缓的语速介绍画作内容:“张爷爷,您看这株牡丹,花瓣的颜色是按您说的‘要像朝霞那样’调的”“李奶奶,这月季花的样子,是不是和您家门口种的那株很像?” 在缓慢的行走中,老人的目光在画作与志愿者的讲述间流转,原本沉寂的午后变得生动起来。
 
对于视力不佳的老人,志愿者们组织了 “声音陪伴” 活动。他们精选本地新闻、历史故事、养生知识等内容,用清晰温和的语调朗读,偶尔穿插解释性的说明:“今天新闻里说社区要建老年活动中心,以后您出门散步就能到”“这则故事里的老手艺,和您上次说的木工活有点像呢”。声音成为连接外界的纽带,让老人在听觉体验中感受时代变化。
 
更具深度的是 “记忆分享” 环节。志愿者们围坐成圈,邀请老人讲述人生经历。82 岁的退伍老兵回忆起军旅生涯,眼神中闪烁着光芒;曾为教师的老人谈及教书育人的往事,言语间满是欣慰。志愿者们以专注的倾听回应,偶尔提问 “当时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您年轻时最喜欢的节日有哪些”,引导老人梳理记忆脉络。这种互动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更让志愿者们从历史亲历者的讲述中,触摸到书本之外的时代细节。
 
服务过程中,一种双向滋养的氛围逐渐形成。志愿者们的青春活力感染着老人,让沉寂的院区多了欢声笑语;而老人的人生智慧也启发着年轻人,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王爷爷说‘过日子就像种庄稼,急不得’,这句话比任何励志名言都让我触动。” 这种超越形式的情感联结,让志愿服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凝聚青春力量,让美德在实践中传承
经过两天的努力,敬老院的环境面貌与精神氛围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漫步院区,主题鲜明的墙绘作品与老人的笑容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的敬老图景。敬老院院长在验收时表示:“这些画作不仅让墙面变美了,更让老人们的心里亮堂了。孩子们用行动证明,敬老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
 
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也收获了深刻的成长体验。他们在体力付出中体会到服务的价值 —— 美术专业的学生意识到,专业技能不仅能用于创作,更能成为服务社会的工具;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则通过协作领悟到,团队力量可以弥补个体短板。更重要的是,他们对 “尊老敬老” 有了从认知到情感的深化:“以前觉得敬老就是送些东西,现在明白,真正的尊重是理解他们的需求,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陪伴。”
此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志愿服务。它探索了 “艺术 + 敬老” 的创新模式,证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志愿服务的结合,能产生独特的感染力;它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担当 —— 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用最质朴的画笔,架起了代际沟通的桥梁;它更以具象化的实践,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色彩与陪伴中得到传承。
 
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墙绘上,牡丹的花瓣仿佛镀上了金边,向日葵的花盘依然向着光的方向。这幅由青春与暮年共同 “创作” 的画卷,正无声地诉说着:敬老不是一时的行动,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责任;青春的力量,终将在对传统美德的践行中,绽放出最持久的光彩。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计科院2024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基层服务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0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