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用画笔勾勒敬老温情

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用画笔勾勒敬老温情
7月13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科院2024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基层服务实践团前往当地敬老院,开展了一场墙绘志愿服务活动。他们以笔墨为媒介,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融入色彩之中,为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增添了亮色,也让青春力量在志愿服务中得以展现。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公益行动,更是一次跨越代际的心灵交流,为敬老院的日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志愿者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社会责任与担当的意义。
精准对接需求,让画作贴合老人心意
为使墙绘贴合老人们的生活与审美,志愿者们在活动前进行了充分准备。初夏时节,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志愿者团队的核心成员首次进入敬老院。院区里的老人们大多已进入暮年,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此刻他们正三三两两地分散在梧桐树下休息。有的老人微微闭着双眼,似乎在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手里的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扇出的风带着些许燥热;有的则身体微微前倾,凑在一起,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方言低声交谈着,偶尔发出几声轻浅的笑声,为这安静的院区增添了一丝生气。

院长是位头发微白的中年女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她热情地迎上来,引着志愿者们穿过铺着青砖的小院。青砖经过多年的踩踏,表面已有些磨损,却更显古朴。院长边走边详细介绍:“咱们这敬老院建了有些年头了,算起来也有十几年了,公共区域的墙面大多是建成时刷的白漆,时间一长,好些地方都泛黄、掉皮了,看着确实不怎么精神,老人们也常念叨着墙面该整整了。”
志愿者们放慢脚步,目光仔细地扫过院区的每一处墙面。活动室外侧的墙面紧挨着花坛,花坛里的花草长势旺盛,枝叶不时会蹭到墙面,加上雨水的冲刷,留下的深色痕迹像一道道浅浅的泪痕,格外显眼;走廊尽头的拐角墙面上,还有之前孩子们来探望老人时不小心蹭上的污渍,虽然经过简单擦拭,但仍有淡淡的印记残留。护理员李大姐正在不远处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喂水,她动作轻柔,眼神里满是关切,见志愿者们在认真观察墙面,便放下手中的水杯,走过来笑着说道:“老人们平时在院子里待的时间长,要是墙面能鲜亮些,颜色丰富些,大家看着心里也能更舒坦,心情好了,身体也能更硬朗。”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志愿者们又分三次来到敬老院。他们每次都带着笔记本和笔,像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安静地围坐在老人中间。78 岁的张奶奶头发已花白,梳理得十分整齐,只是耳朵有些背,志愿者小王便特意凑到她耳边,放慢语速,用清晰且温和的声音问道:“奶奶,您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画呀?” 张奶奶先是笑着摆了摆手,随后目光转向院子里的月季花,用略显沙哑的声音说道:“就像那花儿,红的、粉的,开得旺,看着就喜人。”65 岁的王爷爷精神矍铄,他年轻时是村里的放映员,对各种图案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坐在藤椅上,回忆着过去,缓缓说道:“要有福字,有娃娃,看着就喜庆,以前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贴这样的年画,热闹得很。” 志愿者们将这些话语一一认真地记在本子上,字迹旁边还配上了简单的小图案:一朵歪歪扭扭的月季花,一个咧嘴笑的娃娃,这些简单的符号承载着老人们的期盼。
结合调研结果,志愿者团队在学校的活动室里召开了三次讨论会。活动室里摆放着几张长桌和椅子,墙上贴着各种活动的照片,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学设计的小林首先提出建议:“咱们可以加些紫藤花,上次我和刘爷爷聊天,他说以前家里种过紫藤花,每次提起都特别有精神,眼睛都亮了,加入这个元素应该会很有意义。” 另一位同学则有些担忧地摇摇头:“紫藤花的颜色偏深,大面积使用会不会让墙面显得沉闷?老人们可能更偏爱鲜亮一些的颜色,这样看着也更有活力。” 大家纷纷翻着笔记本上的记录,把老人们提到的元素一一列在白板上:牡丹、向日葵、仙鹤、月季花、福字、喜鹊……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筛选,最终确定了最常被老人们提及的五种元素。同时,结合院区的整体风格,确定了 “自然生机”“吉祥寓意” 两大主题,力求通过画作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设计方案的打磨花费了整整四天时间。小林带着两名同学先画出初稿,初稿上的牡丹花瓣画得过于繁复,层层叠叠,大家考虑到老人的视觉感受,担心会让他们看得疲惫,便一起讨论修改,最终改成了简洁的半开形态,既保留了牡丹的美感,又显得清爽利落;向日葵的花盘原本画得较大,占了墙面太多空间,经过团队成员的反复商量,缩小了比例,留出空白处点缀几片绿叶,使画面更加协调。在色彩搭配上,他们特意避开了高饱和的红与绿,精心挑选了米黄、浅粉、淡紫这些柔和的色调。为了让颜色更显温润,他们还专门请教了学校美术系的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颜料里加了一点点白色进行调和,确保颜色既鲜亮又不刺眼,符合老人的视觉需求。定稿那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在设计图上郑重地签了名,纸上的图案仿佛已经在墙面上绽放,充满了期待。
协作开展绘制,白墙转变为生动画卷
活动当天清晨六点半,淮北师范大学的校门口就已热闹起来。20 名志愿者背着画筒、提着颜料桶,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有人特意带了折叠凳和防晒袖套,为一天的工作做好了准备。“颜料都齐了吗?白色的多带了两罐,怕不够用,上次练习的时候就发现白色消耗得特别快。” 队长小李仔细清点着物资,声音里带着些许激动。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东西搬上借来的面包车,车斗里堆着砂纸、粉笔、水桶,还有几箱矿泉水 —— 是特意给老人们和志愿者准备的,夏日里的清凉格外珍贵。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志愿者们抵达了敬老院。院长和几位老人早已在门口等候,见他们来了,都热情地迎上来。“孩子们来得真早,快歇歇,喝口水再弄。”80 岁的陈爷爷拄着拐杖,脸上布满了皱纹,却笑得十分慈祥,他往院子里指了指,“我让护理员把桌子都摆好了,茶水也晾上了,你们先凉快凉快。”
志愿者们没有顾上休息,迅速进行分工,有条不紊地投入到工作中。负责墙面预处理的 4 名男生拿起砂纸,对着斑驳的墙面认真地打磨起来。“沙沙沙” 的摩擦声在安静的院子里格外清晰,白色的粉末不断飘落,沾在他们的袖口和裤腿上,像落了一层薄薄的雪。小王蹲在墙角打磨时,膝盖硌在坚硬的水泥地上,不一会儿就感到麻木,但他只是悄悄换了个姿势,继续手里的活儿,嘴里轻声说道:“得把这些鼓起来的漆皮磨掉,不然颜料上去容易掉,可不能马虎。”
女生们则围在设计稿旁,神情专注。她们先用卷尺仔细测量着墙面尺寸,然后对照图纸确定图案的位置,确保比例协调。“向日葵的中心离地面 1.5 米吧,这样老人坐着的时候也能清楚地看到。” 小林拿着粉笔,在墙上轻轻画了个十字记号,然后小心翼翼地勾勒出花盘的轮廓,每一笔都格外认真。她的眉头微微皱着,时不时后退两步,眯着眼睛看看整体比例,粉笔灰不经意间蹭在鼻尖上,她自己却丝毫没有察觉。
调色区设在活动室门口的树荫下,这里相对凉爽,还能避免阳光直射影响颜料的稳定性。三个塑料盆里分别调着黄色、粉色和绿色,志愿者们围在旁边,仔细地搅拌着。小张拿着调色刀,一点点往黄色颜料里加白色,边加边用画笔在纸板上试涂:“再浅点,刚才调的有点亮,怕晃着老人的眼睛,得再柔和些。”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纸板上,浅黄的颜色像剥了皮的橘子,柔和又温暖。旁边的小周则在调牡丹的粉色,她仔细地加了点淡紫进去,轻声说道:“这样更像咱们院里的月季花,带点粉紫,看着更嫩,也更自然。”

九点多的太阳渐渐变得灼热起来,阳光像无数根细小的针,扎在皮肤上有些发烫,但志愿者们的热情丝毫未减。他们或蹲或站,手持画笔在墙面上专注地描绘着。小李负责画向日葵的花瓣,他站在梯子上,手臂伸得笔直,笔尖在墙面上流畅地滑动,黄色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排列整齐,像真的朝着太阳的方向舒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画到高处时,他踮着脚尖,身体微微前倾,底下的同学赶紧伸出手扶住梯子,关切地说道:“慢点,别摔着,安全第一。”
院子里的老人们搬着小板凳,坐成一排静静地观看。张奶奶戴着老花镜,眯着眼睛,目光落在墙上的牡丹上,然后转向旁边的陈爷爷,用带着笑意的声音说道:“这花画得真俊,比我家以前种的还好看。” 陈爷爷连连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神情,声音里带着感叹:“这些孩子真能耐,手这么巧,画出的画跟活的一样。” 有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被护理员用轮椅推到墙边,他伸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靠近墙面,似乎想触摸那些美丽的图案,但又担心碰坏了画,便赶紧缩了回来,脸上满是珍惜。
中午休息时,志愿者们坐在树荫下吃着盒饭,饭菜简单却很可口。老人们也被家人接去吃饭了,院子里暂时安静了下来。小李看着墙上初具雏形的画,忽然想起早上王爷爷说的话:“咱们这院子里的月季花最耐看,颜色多样,要是画上有就更好了。” 他赶紧召集大家,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要不咱们在牡丹旁边加几株月季花?颜色用浅粉的,和整体也搭,这样也能满足王爷爷的心愿。”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学园艺的小陈还特意跑去花坛边,仔细观察了月季花的形态:“花瓣边缘有点卷,像小姑娘的裙摆,叶子是锯齿状的,我记下来,等会儿画的时候照着来,保证逼真。”
下午的绘制更添了几分热闹。志愿者们按照调整后的方案,在牡丹旁边加了几枝绽放的月季花。画到花蕊时,小林特意用黄色颜料点了几点,像真的沾着花粉,栩栩如生。老人们吃完饭回来,看到新添的月季花,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王爷爷拄着拐杖,慢慢凑到跟前,指着花瓣,激动地说道:“就是这样的,一模一样,太像了!”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墙上,画里的花仿佛也被照得更加鲜艳动人,充满了生命力。
延伸志愿服务,陪伴传递暖心关怀
墙绘绘制到一半时,天空飘来几朵厚厚的云彩,挡住了灼热的太阳,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凉爽。志愿者们趁着这片刻的舒适,轮流停下手里的活儿,主动去陪伴院子里的老人。小王扶着 85 岁的刘奶奶在院子里慢慢走,刘奶奶的腿脚不太方便,每走一步都要顿一下,动作迟缓而艰难,小王便耐心地配合着她的节奏,嘴里轻声数着:“一二,一二……” 走到月季花池边,刘奶奶停下脚步,目光落在一朵刚开的粉花上,眼神温柔,缓缓说道:“这花是我前年种的,当时就想种点什么给院子添点颜色,没想到长这么好,每年都开花。” 小王蹲下来,轻轻帮她摘了片沾着露水的叶子,递到她面前,笑着说道:“奶奶您真厉害,种的花比我们画的还好看,有您这份心意,花儿肯定长得好。”
活动室里,小张正给视力不好的陈爷爷读报。她坐在小凳子上,手里拿着报纸,声音轻柔而清晰,特意挑选了本地新闻版,念着公园里新修了健身步道的消息:“爷爷,等步道修好了,咱们可以让护理员推着您去逛逛,听说那里的树可多了,空气也好,还能看到很多人锻炼身体。” 陈爷爷虽然视力不佳,但耳朵好使,听得十分认真,时不时点点头,脸上露出向往的神情:“好啊,以前我常去公园打太极,那里的老伙计多,热闹得很,好多年没去了,真想再去看看。” 小张便顺着话头,好奇地问道:“爷爷您太极打得肯定好,能给我们讲讲招式吗?我们也想学学。” 陈爷爷笑了,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老了,打不动咯,不过可以给你们讲讲招式要领,年轻人多锻炼锻炼好。”
墙角的石桌旁,围坐着三个志愿者和两位老人。石桌上放着一杯杯清茶,散发着淡淡的茶香。70 岁的赵奶奶头发梳成一个髻,显得干净利落,她正回忆着过去的岁月,缓缓讲述着:“我年轻的时候在纺织厂上班,那时候的机器轰隆隆响,大家干活都抢着干,谁也不肯落后,虽然累,但心里踏实,觉得有奔头。” 她的语速慢慢的,眼神望着远处,像是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充满干劲的年代。志愿者们听得入神,小周还拿出手机,悄悄录下了一段,她想把这些珍贵的回忆保存下来:“奶奶,等我们下次来,您再给我们讲讲厂里的事呗?肯定特别有意思。” 赵奶奶笑着拍拍她的手:“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有好多故事呢,能从早讲到晚。”
有位刚入住不久的李爷爷性格有些内向,不太爱说话,一直独自坐在角落里看着天,眼神里带着些许落寞。志愿者小吴注意到了他,便搬了个小板凳,轻轻坐在他旁边,没有直接说话,只是安静地陪着他看天上的云。云卷云舒,变幻着各种形状,时间在安静的陪伴中慢慢流淌。过了好一会儿,李爷爷才转过头,轻声问道:“你们是大学生?” 小吴赶紧点头,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是啊爷爷,我们是淮北师范大学的,过来给院里画画,顺便陪您聊聊天。”“真好,年轻就是好啊。” 李爷爷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羡慕,“我孙子也这么大,在外地上学,半年没回来了,挺想他的。” 小吴听了,心里泛起一阵酸楚,轻声说道:“爷爷,以后我们常来,陪您说说话,您要是想孙子了,也可以跟我们说说他的事。” 李爷爷转过头,眼里闪着点光,慢慢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把墙面的画染成了暖金色,整个院区都笼罩在一片温馨的氛围中。志愿者们收拾画具准备离开,老人们都站在门口送别,有的还不停地挥手,嘴里说着 “下次再来”。张奶奶拉着小林的手,往她兜里塞了两个苹果:“自家种的,甜着呢,带回去吃,补充补充营养。” 小林推辞不过,只好收下,手里的苹果沉甸甸的,心里更是暖乎乎的。“下周我们还来,把剩下的画完成。” 小李笑着对大家说,老人们都高兴地应着,眼里满是期待。
青春力量涌动,传承美德体现担当
一周后的周末,志愿者们再次来到敬老院,继续完成最后的绘制工作。当最后一笔落下时,整个院区的墙面都变了模样,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活动室外侧的墙上,牡丹与月季相映成趣,粉的娇嫩欲滴,红的热烈奔放,仿佛能闻到阵阵花香;走廊尽头的拐角,几只仙鹤站在青松旁,姿态悠然自得,展现出祥和安宁的景象;院子中央的墙面上,大片的向日葵朝着同一个方向,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敬老院里的气氛变得格外热闹。老人们每天都要在画前转几圈,互相指着画里的图案说笑,脸上的笑容比以前多了许多。有位老人的孙子来看望时,看到墙上的画,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还拿出手机和墙面的画合影:“爷爷,你们这敬老院现在真漂亮,比我们小区的墙还好看,太有艺术气息了。” 老人听了,脸上满是骄傲,腰杆也挺得更直了。
院长看着焕然一新的院区,感慨地说:“这些画不仅让院子变美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用真心换来了老人们的开心。以前有些老人总闷在屋里,不爱出来活动,现在天天在院子里坐,和其他老人聊天,话也多了,精神状态好多了。” 护理员李大姐也深有感触地说:“志愿者们来的这几天,老人们吃饭都香了,胃口好了不少,晚上睡觉也踏实了,看着他们这样,我们心里也高兴。”
志愿者们也从这次活动中收获了很多。小林在日记里写道:“以前总觉得敬老就是给老人送点东西,买点吃的,这次才明白,陪伴和尊重比什么都重要。当张奶奶把苹果塞给我时,我突然懂了,我们付出的是时间和精力,收获的是心与心的靠近,这种感觉很温暖,也很珍贵。” 小王则说:“爷爷讲的过去的故事,让我觉得现在的生活真幸福。他们那代人的坚韧和乐观,值得我们学一辈子,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团队还和敬老院约定,以后每月都来开展志愿服务。他们计划着下次来给老人们拍些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房间里,让老人们随时能看到自己和伙伴们的笑容;还想教有兴趣的老人折纸,剪些简单的窗花,给他们的生活增添更多乐趣。这些计划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却藏着最朴实的温情,体现着对老人们细致入微的关怀。
这场墙绘活动,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老人们的生活里漾起温暖的涟漪,也在大学生们的心里种下了责任的种子。当青春的画笔遇上岁月的沧桑,勾勒出的不仅是墙上的斑斓,更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生动模样。而那些留在墙面上的向日葵与牡丹,会像一个个温暖的符号,见证着这份跨越年龄的牵挂与守护,在时光里静静绽放,散发着持久的芬芳。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计科院2024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基层服务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0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