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山东学子三下乡:探路菜乡云链处,数字动能兴农贸

潍坊7月25日电(通讯员吴怡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号召下,青年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这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直击中国寿光老百姓市场、蔬菜交易大厅凌晨产销实况。7月25日,山东理工大学一路向前实践团走进前往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寿光智慧蔬菜产业的核心数字化技术和寿光蔬菜模式的发展路径。7月25日由队长张艺锦带领,线下成员全部参加,进行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的实地调查,深入调研数字技术对传统农业的变革力量。
智能育苗生产线:科技赋能农业"芯片"
在示范基地的智能育苗车间,实践团成员被全自动播种流水线所吸引。技术员详细介绍了播种流程:"种子通过负压吸附在吸盘上,经过精确定位后播入穴盘,但由于机器吸附不均匀,仍需人工补种确保每穴一粒。"实践团观察到,播种后的穴盘会被覆盖白色珍珠岩,这种材料能有效保持基质湿度,为种子萌发创造理想环境。完成播种的苗盘立即被转运至智能温室,整个流程高效而有序。技术员强调:"从播种到出苗只需10天左右,我们自主研发的辣椒品种具有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特点。"这种工厂化育苗模式相比传统人工播种效率提升30%,成为寿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团队成员邢可欣在笔记中写道:"精准播种和补种机制体现了人机协作的优势,解决了种子浪费问题,确保了育苗质量。"
 
图1 实践团参观示范基地的智能育苗车间。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安慧  摄
数字温室:物联网构建智慧农业"大脑"
步入占地近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实践团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整齐排列的立体栽培架上,辣椒、贝贝南瓜、西瓜等幼苗茁壮成长,黄色粘虫板、环控设备、水肥一体化系统有序分布。温室北侧的水帘系统正在运行,通过水分蒸发降低室内温度,将环境严格控制在最适宜蔬菜生长的30℃左右。基地负责人演示了温室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可以通过面板远程控制遮阳网、通风口等设备,新建的大棚甚至能用手机APP实时监控和调节。"实践团了解到,该温室虽建设较早,但已具备物联网雏形,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数据,实现精准调控。负责人还展示了移动式栽培架的设计:"通过摇动装置可将密集的架体分开,方便工人日常管理,避免植株争夺养分。"成员郑安慧在访谈中记录道:"环境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但老旧设备在远程操作上仍有局限,需进一步升级。"
 
图2 实践团参观智能温室。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安慧  摄
产业升级:从"经验种植"到"数字农业"
在与基地技术人员的谈论中,实践团深入探讨了寿光智慧蔬菜产业的转型历程。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温室能实时监测棚内环境,远程执行放风、补光、浇水、施肥等操作,并建立历史数据库预测最佳种植参数。负责人坦言:"我们育成的苗主要销往南方,数字技术应用已使劳动效率提升30%,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但资金投入大、农民接受度低仍是推广瓶颈,一台设备动辄数万元,农户操作界面复杂。"为解决这些问题,基地正与高校合作开发简易操作系统,并探索"企业+农户"的轻资产模式。团队成员结合策划书中的数据,分析了SPSS相关性结果(p<0.1),发现数字技术与农民收入呈显著正相关,但需加强培训和政策支持。队长张艺锦分享道:"从机器播种到智能温控,寿光模式展示了农业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飞跃,但普及之路还需政企农三方协同。"
 
 
图3 实践团人员与技术人员谈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安慧  摄
这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数字技术对传统农业的变革力量,广大青年要将结合专业优势,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形成用通俗语言帮助农民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巧。通过亲身体验,我们看到了节水40%、节肥30%的生态效益,推广寿光蔬菜品牌,助力农产品上行。
 
图4 实践团成员与相关人员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安慧  摄
 
作者:吴怡坤 来源:大学生联盟网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语润喀什·推普助农”志愿服务队赴莎车:文化地标研学
  • 农旅融网播振兴,青春研学助乡兴
  • 农旅融网播振兴,青春研学助乡兴
  • 2025年7月24日,“乡”约振兴实践团赴青岛即墨龙泉花海乐园开展电商学习。实践团观摩满贡村村委书记刘永龙(17万粉丝)直播,学习其镜
  •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