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品新生” 调研队行走广西:科技文化双赋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农品新生” 乡村振兴调研队于 7 月间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地,先后走访南宁市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林市容县等地,探寻农产品在科技赋能与文化浸润下的 “新生” 路径,解码乡村振兴的 “广西实践”。
百色农科所:科技为笔,书写特色农业升级篇 7 月 4 日,调研队走进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触摸农业现代化的 “科技温度”。
智能温室大棚里,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作物生长环境,无土栽培、新品种培育等技术让课本知识变为现实场景。“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革,在这里看得最真切。” 队员陈秋丽说。
图1为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在农科院大门合影。(黄诗怡 供图)
在百色芒果种植区,科研的力量更显具体。农科所专家详解 “因地选种” 策略:依托地域气候与土壤条件,通过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良提升芒果品质。从育苗到收获的全链条科研支撑,让百色芒果成为当地特色农业名片,也让调研队员明白:特色农产品的背后,是科研对地域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适配。座谈中,农科所办公室秘书农卓斌分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探索:在芒果、蔬菜等作物育种上取得突破后,正通过新机制让技术直达农户,让 “实验室成果” 变成 “田间效益”。这种 “科研 - 产业 - 农户” 的衔接,为特色农业升级提供了清晰路径。
图2为团队成员与工作成员探讨科技赋能农=壮农产品品牌化路径。(黄诗怡 供图)
壮锦非遗:农艺融合织就文化经济双价值 7 月 8 日,调研队首站走进广西工美院壮锦加工厂,在厂长周腾靠的介绍下,揭开壮锦这一中国四大名锦与农产品共生发展的奥秘。
作为壮族非遗,壮锦的 “新生” 始于原料革命。传统壮锦以 “粗经细纬” 为结构,棉麻经线作骨架,蚕丝纬线添光泽,原料多取自本地种植的棉麻与蚕丝。依托广西占全国 60% 的蚕丝产量优势,2024 年工美院建成全真丝壮锦生产线,以 100% 桑蚕丝替代传统棉麻经线,攻克丝线易断难题,让农作物优势与工艺技艺深度绑定。
绿色工艺的推广更让农产品价值延伸。广西作为全国最大桑蚕基地,超百万亩桑园不仅养蚕,桑叶还成为天然染料的重要来源,实现 “一桑两用”;黄栀子、红蓝草、枫树等乡村植物,分别为壮锦染上黄、蓝、红等天然色彩。目前,工美院正与高校合作深化植物染技术研究,连艾草也纳入研究范围,让 “从农田到染缸” 的绿色链条愈发完善。“当桑蚕、棉麻从经济作物变成文化符号,农产品就真正获得了新生。” 调研队成员韦可明的感慨,道出了壮锦的启示 —— 非遗与农产品的融合,正让农业资源既产经济价值,又载文化内涵。
容县沙田柚:地理禀赋 + 双轮驱动,激活产业新动能
图3为调研队成员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玉林分院前的合影。(陈秋丽 供图)
7 月 13 日,调研队来到玉林市容县,探寻沙田柚产业的 “新生” 密码。容县沙田柚的底气,源于独特的资源禀赋。红壤与沙壤的土壤条件、适宜的气候环境,孕育出 “容蜜柚”“容香柚” 等核心品种,形成难以复制的品质优势。年产值超 20 亿元的产业规模,更彰显其对乡村经济的支撑力。在沙田柚王园,科技与文化的碰撞清晰可见。精准灌溉、土壤传感器让种植迈向精细化管理,保障果实品质稳定;而古法种植技艺中对自然节律的遵循、柚皮糖制作工坊里传承的火候掌控,则让产业沉淀着文化厚度。融合发展更让产业价值倍增,特级果采用传统釉彩陶罐包装,融入地域文化符号,既提升品牌溢价,又成为文化载体;电商平台的崛起与合作社统销结合,让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从田间到舌尖,从劳作到体验,一条 “生产 - 加工 - 销售 - 文化体验” 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形成。
调研启示:多元赋能让 “农品新生” 落地生根 从百色芒果背后的科研支撑,到壮锦非遗与桑蚕作物的共生,再到容县沙田柚的 “科技 + 文化” 双驱动,“农品新生” 调研队的广西之行,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当农产品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成为文化符号、科技载体时,其价值便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种 “新生”,既源于对地域资源的深度挖掘,也得益于科技赋能与文化浸润的双轮驱动。未来,构建 “农艺融合”“科产联动” 的生态圈,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活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通讯员:高美琦 韦可明 黄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