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朝阳行动实践队深入新疆伊车嘎善村 探寻锡伯族刺绣非遗魅力

    近日,一支由5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组成的“朝阳行动”社会实践队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享有“锡伯族刺绣之乡”美誉的伊车嘎善村,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劳动体验,切身感受了锡伯族刺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探寻其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
    伊车嘎善村是新疆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这里保留着浓厚的锡伯族传统文化氛围。实践队抵达后,首先拜访了当地知名的锡伯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人家中,队员们被一幅幅色彩艳丽、构图精巧、寓意深远的刺绣作品所震撼。传承人热情地向队员们展示了刺绣所用的传统工具、各色丝线,并详细讲解了锡伯族刺绣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图案象征。
    “我们的刺绣不只是好看,每一个图案都有故事,”一位传承人指着一幅绣有蝴蝶和牡丹的作品说,“蝴蝶象征爱情忠贞,牡丹代表富贵吉祥,这些图案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队员们了解到,锡伯族刺绣技艺精湛,针法多变,图案多取材于自然万物和民族历史传说,承载着锡伯族西迁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鲜明标识。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刺绣技艺的现代化发展与市场转化情况,实践队员们走访了村里的刺绣合作社。他们看到,传统的刺绣技艺正与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了诸如服饰、手提包、家居装饰、文创礼品等多种产品。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在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刺绣产业不仅为当地妇女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也成为推动伊车嘎善村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动力。“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妈妈都回来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靠手艺挣钱,还能把我们的文化传下去。”负责人欣慰地说。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不仅仅是观察者,更尝试成为体验者。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他们拿起绣花针,亲身学习基本的平针、套针等针法。一针一线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艰辛与不易,也对传承人们的坚守与匠心表达了由衷的敬佩。
    此外,实践队还通过问卷调查、街头访谈等形式,调研了当地村民、游客对锡伯族刺绣的认知度与购买意愿,收集了关于产品设计、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建议,希望能为刺绣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数据参考和青年视角。
    此次伊车嘎善村之行,让“朝阳行动”实践队的队员们收获颇丰。队长薄纯璐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跳出了书本,真切地触摸到了活的文化遗产。我们看到了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的勃勃生机,也感受到了传承人们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热爱。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去了解、记录和传播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队员们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了此次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感,计划后期通过校园分享会、社交媒体推送、调研报告等形式,将锡伯族刺绣的魅力故事讲述给更多人,以实际行动助力文化传承,增进民族文化交流,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社会担当。

 
来源:陈美希,薄纯璐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