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黔南幼专“薪火相传·团结筑梦”实践团于2025年8月18日至21日赴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黎平会议会址及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融合理论宣讲、文化体验、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探索民族团结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新路径,在实践中感悟民族文化魅力,汲取奋进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在伟大转折中感悟初心使命
8月18日,实践团参观黎平会议会址,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主题研学。通过观摩史料、聆听讲解、情景演绎等形式,深刻领会黎平会议作为长征“伟大转折起点”的历史意义。学生讲解员何毅然、龙英丽以“青年话语”讲述红军在绝境中团结奋进的故事,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的会议精神转化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指导老师薛晋现场教学,引导学生从党史中汲取“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红军长征途经苗侗聚居区时尊重民族习俗、团结各族群众,为新时代民族团结提供了生动范本。这场沉浸式思政课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
(实践团师生参观黎平会议过程图 王宇阳摄)
探源民族文化:在非遗传承中铸牢认同根基
8月19日至20日,实践团来到肇兴侗寨与西江千户苗寨,围绕建筑、服饰、音乐、语言等文化符号开展调研。在侗寨,成员们体验扎染、侗绣工艺,解析鼓楼“仁义礼智信”命名背后的伦理体系;在苗寨,非遗传承人李贵元指导蜡染制作,银饰匠人展示“錾刻千年”的匠心技艺。通过“学一句苗语、唱一段侗歌、织一方蜡染”,同学们切身感受“各美其美”的文化魅力,更以思政视角挖掘其“美美与共”的深层逻辑——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和谐”隐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蜡染银饰体验中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贵元面对面交流,深度参与蜡染制作、银饰加工等特色项目,实践团成员魏佳用靛蓝与白布的碰撞,感受苗族先民“以布为纸、以刀为笔”的智慧,而这种植根于民族土壤的独特技艺,正是人类文明共同的瑰宝;在银饰制作工作台上,实践团成员黄顺钢体验打磨银手镯,体会苗族银饰“精雕细琢、寓意吉祥”的文化内涵。薛老师指出:“非遗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李贵元指导下完成蜡染制作 王宇阳摄)
投身志愿服务:在知行合一中担当青春使命
8月19日,实践团在西江千户苗寨开展“安全宣传+环保行动”志愿服务。消防站副站长王豪带领成员走街串巷普及防火知识,同学们用双语(汉语+苗语)讲解“三清三关”口诀,将“人
民至上”的安全理念送入寻常百姓家;随后与环卫工人并肩劳动,清扫风雨桥街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活动中,侗族村民主动提供工具、苗族阿婆送来凉茶,民族情谊在劳动中升温。同学们深刻体悟:志愿服务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
(图为雷山西江消防救援站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成员宣传消防知识 传番丽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加清扫服务 王宇阳摄)
创新思政课堂:在行走实践中凝聚团结伟力
在几日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形成“三维联动”教学模式:
历史维度——以黎平会议为切入点,解析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团结奋斗史。
文化维度——通过非遗体验,揭示“中华文化符号”如何凝聚“共同精神家园”。
实践维度——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实践路径。
实践团每日开展“行走的研讨”,成员们用“青年视角”撰写简报、录制短视频、剪辑影集等内容,计划将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案例库。未来,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将持续深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融合课程,打造“大思政课”黔东南样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乡村振兴中常开长盛。
从黎平会议的历史硝烟到侗寨苗寨的炊烟袅袅,从非遗匠人的指尖技艺到志愿者们的汗水笑容,“薪火相传·团结筑梦”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灵感悟团结真谛。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学习、扎根基层教育,以青春之我助力民族地区发展,让这次感受不仅是一次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度体验,更是一次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深刻体会到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未来,我们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文化,服务基层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