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暑期社会实践|“淬绿为铭·治水成序”——南京师范大学工业生态协同实践团系列调研活动

为深入了解工业生态协同发展现状,探究水环境治理与工业生产的融合路径,提升同学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生态保护意识,南京师范大学工业生态协同实践团于2025年7月2日至4日先后赴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及南京钢铁集团开展暑期专项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以“淬绿为铭·治水成序”为主题,实践团通过专题讲座、实验室参观、实地调研等形式,深入一线探索工业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实践团在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学习参观
7月2日上午,实践团首站来到南京环境监测中心。陈明主任以“水生态保护”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从水资源匮乏现状、水污染治理难点及社会参与路径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团队成员重点学习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多项检测规范,通过水质类别与功能对应表,直观了解到Ⅰ-Ⅱ类水质作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重要性,以及劣Ⅴ类水质的有限使用价值。
 
实验室内讲解员向实践团展示仪器
在实验室参观环节,实践团深入气相、液相、质谱分析实验室,详细了解离子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等设备在水中阴阳离子、微量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讲解员通过演示水样前处理、色谱柱选择等操作,展现了水质检测的严谨流程。在标本室与分子生物实验室,团队成员还体验了水生昆虫幼虫鉴定及环境DNA提取技术,深刻认识到传统形态学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生态监测中的互补作用。
 
 
参观水利科学研究院
7月2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参观通航试验厅与土工离心机试验厅。在通航试验厅,1:100比例的三峡大坝模型生动展示了泄洪效能优化与雾化影响研究,其不对称泄洪孔设计为污水处理厂曝气系统优化提供了技术参考;水利驱动式垂直升船机模型所蕴含的流体控制原理,为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带来新启发。
土工离心机试验厅内,团队成员了解到通过模拟高重力场研究土层特性的技术原理,以及该技术在防渗结构稳定性评估、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中的应用。在水生态与环境实验室,科研人员介绍了水质监测模型与生态修复技术,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手段平衡工业发展与水生态保护的关系。
 
参观未来钢铁智造馆
7月3日,实践团赴南京钢铁集团开展调研。在未来钢铁智造馆,三维数字人“小南”展示了AI技术在工艺控制、能耗管理中的深度应用,特别是数字孪生体与GIS产业互联平台在绿色生产中的创新实践。南钢博物馆通过历史沿革与产品展示,呈现了从传统钢铁生产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历程,其九镍钢、耐候钢等特种钢材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让团队成员看到工业材料创新对生态保护的间接推动作用。
在金润智能制造厂与球团厂,实践团实地考察了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球团厂的循环水系统实现95%以上回用率,通过混凝沉淀、膜分离等技术实现废水零排放;防风抑尘网与智能喷淋系统的配合,有效控制了原料堆场的扬尘污染。智慧中心的实时排放监测平台与江苏环境监测局联网,展现了钢铁企业在环保监管中的主动作为。
 
7 月 4 日,实践团赴三峡开展实践活动。下午,实践团实地参观三峡大坝。结合此前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接触的 1:100 三峡大坝模型及相关技术原理,重点考察大坝泄洪系统与垂直升船机的实际运行情况:观察不对称泄洪孔的具体构造,对比模型与实景中泄洪效能优化及雾化影响的呈现差异;近距离了解水利驱动式垂直升船机的运作机制,联想其流体控制原理在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中的应用启发。同时,团队聚焦大坝与水生态保护的协同关系,实地感受工程在防洪、航运调度中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为维持库区水质所采取的配套措施,进一步深化对大型水利工程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理解。
 
参观三峡水利工程
在本次“淬绿为铭,治水成序”暑期实践活动中,各单位给予了全方位支持,为实践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南京环境监测中心,陈明主任亲自开展专题讲座,将自己在水生态保护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前沿见解倾囊相授,从水资源现状到社会参与路径进行系统讲解,为实践团成员构建起完整的水环境认知框架。在实验室参观环节,监测中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全程陪同,不仅详细介绍离子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等设备原理与应用,还在水样前处理、色谱柱选择等实操演示中,耐心解答成员疑问,让成员们深入了解水质检测的严谨流程。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研究院开放通航试验厅与土工离心机试验厅等重要科研场所,安排资深科研人员为实践团讲解。在通航试验厅,科研人员围绕三峡大坝模型、水利驱动式垂直升船机模型,深入剖析泄洪效能优化、流体控制原理等知识,并引导实践团思考其与污水处理技术的关联,拓宽成员们的跨领域思维。在土工离心机试验厅,细致阐述模拟高重力场研究土层特性的技术原理,以及在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中的应用,毫无保留地分享科研成果与经验。
而南钢开放未来钢铁智造馆、南钢博物馆、金润智能制造厂与球团厂等区域。在未来钢铁智造馆,安排专业讲解员借助三维数字人“小南”展示AI技术在工艺控制、能耗管理中的深度应用;南钢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与实物展示,讲述南钢的绿色转型历程。在生产厂区,技术人员带领实践团实地考察工业废水处理系统、防风抑尘网与智能喷淋系统等环保设施,分享废水回用、扬尘控制等绿色生产实践经验 ,并开放智慧中心的实时排放监测平台数据,展现企业在环保监管中的积极态度。
活动结语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多场景、跨领域的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工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可能性。从水质监测的精密技术到水利工程的跨界应用,再到钢铁企业的绿色转型实践,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生态优先、科技赋能”的发展理念。
 实践团成员表示,此次经历不仅深化了对环境监测、水利工程与工业智造的专业认知,更激发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态保护的责任感。未来,南京师范大学将继续推动此类实践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学生在工业生态协同领域探索创新,为绿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鲍开心、黄思媛
摄影:陈文永嘉、 刘一凡、闻启鑫、张家博
图片后期:黄思媛
 
来源:“淬绿为铭·治水成序”——南京师范大学工业生态协同实践团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用爱心浇灌希望,以行动点亮未来
  • 2025年7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滁州市图书馆,开启了一场为期15天的儿童成长陪伴行动。团队以“
  • 08-14
  • 用耐心守护成长,用真诚传递温暖
  • 2025年7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滁州市图书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儿童
  •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