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沙海铸忠魂,石榴绽芳华

  七月的风带着重庆的湿热,撞进新疆戈壁的干爽里。当车轮碾过最后一段沙路,沙海老兵精神展馆的轮廓在远处起伏的沙丘间渐显时,我忽然懂了“赴约”二字的分量——我们是来赴一场跨越世纪的约定,在沙海深处读懂民族团结最本真的模样。2025年的七月,在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特设党支部的带领下,“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奔赴新疆和田地区,在洛浦县多鲁镇参观了昆玉市红色老兵展示馆,重温沙海老兵的艰苦岁月与革命历史,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图为团队成员庄严宣誓
  一、循着初心,奔赴沙海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反复回响。作为“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的一员,我始终觉得“民族团结”是刻在课本里的词语,直到指导老师指着地图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说:“那里的每一粒沙子,都记得各民族如何一起把荒芜变成家园。”那一刻,我忽然迫切地想走进那片土地,去触摸那些被风沙打磨过的故事。
  
图为讲解员开场
  二、在岁月褶皱里,触摸团结的温度
  
  展馆的木门推开时,带起一阵细微的沙粒。最先闯入视线的,是墙面上密密麻麻的照片——穿军装的汉族战士帮维吾尔族老乡修水渠,戴头巾的回族妇女给垦荒的士兵送馕,哈萨克族牧人牵着马,驮着生病的汉族医生去巡诊。讲解员说:“当年老兵们脱下军装拿起锄头时,身边很快围拢了各族群众,他们说‘解放军为我们守家园,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建家园’。”
  
图为讲解员讲述沙海老兵的生平事迹
  在“共饮一河水”展区,一双布鞋让我挪不开脚步。那是老兵王正元的鞋,鞋底磨穿了三层,鞋帮上还沾着暗红的盐碱渍。1952年开春,他带着战士们挖渠引水,维吾尔族老人买买提·库尔班每天提着铜壶送来热茶,看到战士们光脚踩在冰水里,第二天就带着全村妇女送来亲手纳的鞋垫。“后来渠挖通了,各族群众一起在渠边种了排白杨树,现在那些树都长得比房子高了。”讲解员的声音很轻,我却仿佛听见水流过渠沟的声音,混着各族人欢笑声,在沙漠里漫延开来。
  
  最让我心头发烫的,是那面“双语家书”展墙。维吾尔族老乡麦麦提·依明给老兵李梦桃的信里,汉字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李医生,你的药像太阳一样暖,我的孩子笑了。”而李梦桃的回信里,夹着用维吾尔语写的“兄弟”,旁边还画了个歪歪的笑脸。讲解员说,当年这样的书信在军营和村庄间传了几百封,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把“一家人”三个字写进了彼此心里。
  
图为纪念馆内影像
  三、沙海告诉我,团结是长出来的
  
  离开展馆时,夕阳正把沙丘染成金红色。我蹲下身抓起一把沙,细沙从指缝溜走,像极了老兵们流逝的岁月,可那些关于团结的故事,却像沙里的种子,在心里扎了根。
  
  我忽然明白,民族团结从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王正元和买买提·库尔班一起在冰水里挖渠时,手挽手的温度;是李梦桃骑着马穿越沙漠给麦麦提的孩子送药时,马蹄踏过戈壁的声响;是各族群众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马鞍、刺绣、农具——送给彼此,说“我们一起过日子”的真诚。就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棵长得再高也抵不过风沙,可一片胡杨林,就能把荒漠站成绿洲。
  
  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时,老兵们被请到乌鲁木齐,在雪白的床单上辗转难眠,最后躺在地毯上才安睡。他们说“睡惯了和老乡们挤土炕,这软和地方不踏实”。这句话像重锤敲在我心上——原来最好的团结,是把彼此放进生活里,融进日子里,成为习惯,成为自然。
  
图为成员观看沙海老兵的故事
  四、捧着种子,走向春天
  
  回程的大巴上,大家都没说话。有人在本子上写着什么,有人望着窗外掠过的绿洲出神。我摸出手机,把“沙海讲堂”四个字设成了备忘录的标题。我们或许不用像老兵那样在沙漠里开荒,但我们可以做播撒种子的人——把那些手挽手挖渠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把那些双语家书写的温暖演成情景剧,让更多人知道: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是你帮我递一把锄头,我为你端一杯热茶,是我们笑着说“我们一起”。
  
图为“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合影
  车窗外,戈壁滩上的红柳丛里,几株石榴花正开得热烈。我忽然想起展馆外那排白杨树,它们的根在地下紧紧相连,才在风沙里站成了风景。这大概就是沙海老兵留给我们的启示:民族团结,是让不同的根须在地下相拥,然后一起向着阳光生长,结出甜美的果实。
  
  而我们,正捧着这样的种子,走向属于我们的春天。(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刘丹)
来源: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石榴花”民族团结实践团刘丹
发布时间:2025-08-0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沙海铸忠魂,石榴绽芳华
  • 七月的风带着重庆的湿热,撞进新疆戈壁的干爽里。当车轮碾过最后一段沙路,沙海老兵精神展馆的轮廓在远处起伏的沙丘间渐显时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