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联盟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推普兴乡助发展,非遗体验促传承——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7月21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龙井村继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以沉浸式体验形式深入了解布依族传统文化,感受乡村振兴脉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银坊探匠心:对话非遗传承人

         上午,实践队走至龙井村大门,恰逢布依族拦门酒仪式。拦门酒是布依族迎宾的最高礼节,蕴含着对宾客的诚挚欢迎与美好祝福。村民们身着民族服饰,手捧米酒,唱起悠扬的敬酒歌。队员们依循当地习俗,亲身体验了这一饱含民族深情的独特礼仪,深刻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开放包容。


图 1 品尝拦门酒

         近年来龙井村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起了刺绣坊、非遗酒坊、染坊、香坊等67个工坊,实践队探访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银坊。在这里,队员们与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贵州苗族印象”手工银饰作坊创办人张谨老师进行了交流学习。她深耕银饰制作领域多年,手上的老茧与指腹处的划痕是她精湛技艺的体现,店面中悬挂的证书与奖状是她是她卓越成就的见证。她与队员们介绍苗族银饰的历史与自己的创业史时提到:“作为苗族人,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银饰技艺,也让这份技艺能在新时代生根发芽,绽放异彩。”


图 2 体验银饰制作

         在张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尝试了银饰制作的锻打、錾刻和打磨等环节,通过亲手实践,队员们对银饰制作的复杂性和匠人专注投入的精神有了深刻认识。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直观了解了苗族银饰的制作流程,更深刻体会到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图 3与张谨老师合影

童心筑桥梁:文体活动促交融
         为促进村中各民族儿童相互了解,并创造运用普通话的实践环境,下午实践队将活动重心转向村里的孩子们,在村内组织了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文体活动。活动设置了游泳比赛、趣味足球和创意折纸等项目。游泳比赛中,孩子们在队员们的安全看护下尽情戏水;足球场上,奔跑追逐的身影和加油呐喊声交织成一片;折纸环节则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用巧手折出各种有趣的造型。


图 4开展丰富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队员们鼓励孩子们使用普通话交流,在折纸活动中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描述自己的作品,在游戏间隙还进行了简单的普通话互动教学,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此次行程进一步坚定了实践队服务乡村、促进民族团结的信念,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体验与互动是增进民族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接下来,实践队将继续为助力龙井村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王嘉翔 任红成 来源:长安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26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青春力量托举福利发放 社区温情浸润千家万户
  •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赴贵州兴义实践队三线并进扎实开展社
  • 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
  • 古韵漫龙井:文化根脉深,青春赋能行——长安大学赴贵
  • 推普兴乡助发展,非遗体验促传承——长安大学赴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