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三里墩社区的歌声惊动了枝头的蝉。那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起初零散如星,渐渐汇聚成河,最后竟像涨潮的浪,拍打着每个人的心。78岁的陈老先生抹着眼泪笑,5岁的孩童扯着嗓子跟唱,穿碎花裙的阿姨们握紧了拳头——这场由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队带来的抗战文化宣讲,意外在社区里激起了一场跨越年龄、职业、身份的红色共鸣。
共鸣的起点,是那些带着体温的细节。队员们筹备时发现,社区档案室里藏着一份特殊的"抗战遗产":1945年抗战胜利时,居民们自发制作的"胜利旗",红布上用棉线绣着"保家卫国"四个歪歪扭扭的字。这份史料被郑重地扫描进PPT,当队员讲述"这面旗是12位妇女用嫁妆布拼做的,其中两位的丈夫牺牲在前线"时,台下突然安静下来。穿蓝布衫的王阿姨轻轻说:"我姥姥也有块陪嫁的红布,她说当年想捐给部队做军旗,没舍得,后来给我做了襁褓。"一句话,让许多人想起了家里的老物件——或许是一把父亲用过的旧镰刀,或许是母亲珍藏的褪色手帕,原来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红色记忆。
宣讲中的"本地叙事"更让共鸣有了扎根的土壤。队员们特意整理了"三里墩社区抗战地图":村东头的老槐树曾是地下党接头点,河边的石板桥见证过游击队员夜渡,如今的社区广场,当年是百姓为部队纳鞋底的"军工场"。当72岁的周奶奶指着地图说"我家老屋就在这棵槐树下,小时候常听娘说,有个戴草帽的叔叔总来借水喝,后来才知道是共产党的联络员"时,身边几位老人纷纷附和,你一言我一语,拼凑出属于这个社区的抗战记忆。
这种共鸣在互动中不断升温。知识竞答环节,当问到"南通抗战时期,老百姓用什么代替武器"时,答案五花八门却格外动人:"用锄头砸"“用剪刀剪电话线”“把辣椒面撒进日军的水壶”。这些答案来自居民们的家族记忆——张大爷的父亲曾用扁担打晕过一个落单的日军,李阿姨的奶奶会把草药里掺巴豆送给伪军。当队员们把这些"民间智慧"写在黑板上,台下响起一片会心的笑,那笑声里,有自豪,更有对先辈智慧的深深敬意。

图为小分队队员宣讲过程。黄峥 供图
"红色心愿墙"成了共鸣的凝固点。那是一块三米长的展板,队员们原本担心没人动笔,特意准备了几支彩笔。没想到活动进行到一半,展板前就排起了队。65岁的退休教师赵老师写下:"教孙子背《大刀进行曲》,告诉他这不是歌词,是咱中国人的疼。"快递员小杨刚送完货赶来,提笔写:"以后送件路过抗战纪念馆,一定进去鞠个躬。"最让人泪目的是一位保洁阿姨,她认字不多,画了一颗红心,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谢谢"。"我没啥文化,但知道今天能安安稳稳扫地,是有人替咱扛过枪。"她朴实的话,让周围的人红了眼眶。
共鸣更延续到了活动之外。第二天一早,社区网格员发现,不少居民自发来到"红色心愿墙"前驻足。有位上班族拍下照片发朋友圈:"昨天唱国歌时,身边的大爷说'这歌能让人站直了',突然懂了什么是精神。"社区超市的老板王师傅主动找到队员:"下次再搞活动,我捐矿泉水,还要给孩子们准备小奖品。"连平时爱跳广场舞的阿姨们,都商量着编一段"抗战故事舞",把听到的英雄事迹跳给更多人看。

图为实践小分队与社区居民的合影。沈琳华 供图
当《义勇军进行曲》的余韵还在社区回荡,当"红色心愿墙"上的字迹日渐增多,当居民们开始主动聊起"咱们社区的抗战故事",一种更深沉的传承正在发生——抗战文化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养分,在买菜的寒暄里,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在夏夜纳凉的闲谈中,悄悄生长,代代相传。这场社区里的红色共鸣,或许正是抗战文化最动人的模样:它从不求惊天动地,只愿在寻常巷陌间,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血脉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