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蝉鸣里,暑托班成为城市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2025年7月21日,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甬轨文枢小分队派出几名志愿者,与石亦柔、贾芷晴、林知筱、梅满园、黄元杰5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话,聆听他们关于暑托班的“成长日记”,解码暑期托管如何为童年注入缤纷色彩。
快乐源泉:游戏与伙伴织就的夏日记忆
“上次男老师带我们玩飞盘游戏,分组对抗特别有意思!”二年级的石亦柔眼里闪着光,飞盘分组赛的欢乐场景仍历历在目——两组轮流投掷,被砸到的人要到“界外”,最后比拼剩余人数。这种充满童趣的对抗游戏,让暑托班的午后充满欢笑。
同样沉浸在互动乐趣里的,还有刚入班两天的林知筱。“和新朋友下棋最开心,在家没人陪我玩。”这位即将升三年级的女孩坦言,暑托班的社交时光,填补了暑期的孤单。梅满园则偏爱手工课的热闹:“和小伙伴一起做粘土,大家的笑声能传到走廊里。”贾芷晴在美术课上画出满意的汉堡,黄元杰在活动课上自由创作,这些专属暑托班的互动场景,让孩子们的暑期告别“电视陪伴”,被笑声与协作填满。
成长惊喜:课堂之外的知识与技能
暑托班的意义,不止于“托管”,更在于“成长”。石亦柔骄傲地展示学到的折纸技巧:“老师教的折鸟嘴特别难,网上都搜不到,学会了能表演给朋友看!”她还接触到皮影戏知识,“爸妈从不跟我讲这些”。贾芷晴则对古典文化课印象深刻:“皮影、京剧这些,家里没人教,暑托班能学到。”
黄元杰的收获更显多元:“画画课上学了人体器官,手工课会折太阳,还有心理健康知识!”从折纸到科学,从艺术到心理,暑托班为孩子们打开了课堂外的知识之窗。梅满园在课堂上了解到“鸟为什么会飞”,知识的种子在轻松的氛围里悄然萌发。
家庭“减压阀”:从孩子视角看负担减轻
当被问及“是否减轻家长负担”,孩子们的回答真诚又暖心。石亦柔的外公骨折,外婆需兼顾照顾与家务,“我来暑托班,外婆不用从外公家跑到我家,能轻松点”。黄元杰提到78岁的外公:“以前暑假他得做饭管我,现在我在暑托班吃饭、学习,外公能歇歇了。”
贾芷晴直言“喜欢暑托班是因为没有妈妈管了”,看似俏皮的回答,实则体现出暑托班对家庭压力的减轻作用。林知筱虽觉得父母“没我起得早”,但也认可暑托班让自己“不无聊”,间接减轻了家庭陪伴的隐性压力。
童言童语:对暑托班的“未来提案”
孩子们的期待,藏着最纯粹的成长渴望。石亦柔和梅满园希望增加亲子活动:“像幼儿园运动会那样,和爸妈组队用瑜伽砖比赛!”贾芷晴渴望更多户外体育课:“一直闷着会感冒,不多运动长不高。”林知筱想念去年的“大房间”:“那个像跳舞房的地方,想再去自由玩。”黄元杰则期待“自由一点的课”:“比如出去春游,看看外面的风景。”
这些童言童语,为暑托班的优化提供了鲜活方向。当教育者俯身倾听,暑托班便能从“刚需托管”升级为“成长乐园”。暑托班的意义,在孩子们的笑脸上、在手工成果里、在与伙伴的击掌中静静流淌。它不仅为双职工家庭撑起“暑期保护伞”,更成为童年的“魔法乐园”。未来,当这些“童言提案”被听见、被实现,暑托班将继续书写更多关于成长、陪伴与快乐的夏日故事,让每个孩子的暑期都如夏花般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