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非遗美食的文化根脉,6月24日,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重点团队“非遗文化传承团”走进寿县聚红盛老字号与楚文化博物馆,以“淮风楚韵·非遗豆腐技艺活化”为主题,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味觉与文对话。
豆腐,这种雪白如玉的食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奇妙技艺呢?
实践团深入了解了豆腐的制作过程,从泡豆、磨豆、滤渣到煮浆、点卤,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豆腐的诞生,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需要经过精心的雕琢。尽管淮南豆腐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由于储存和运输成本较高,这道美味难以走出当地。因此,传承人们更希望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惜这项古老的手艺。
楚宴中的白玉传奇 暮色中,实践团来到厨房,见王大厨揭开豆腐箱,介绍豆腐是淮南王刘安炼丹“意外之喜”。王大厨准备雕琢带楚鼎纹豆腐,谈及浇汁后能呈现楚文化“和”字诀。实践团成员跟着学习技艺,与王大厨及工作人员一同协作,在豆腐上刻出“传承”二字,此时餐桌上豆腐与酱料、配菜已巧妙搭配,一场美食文化盛宴将启。
聚红盛匠人示范点浆工艺
博物馆寻根:青铜器里的豆香史诗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汉代陶磨静静陈列,碳十四检测显示其豆粉痕迹距今两千余年。讲解员滑动触摸屏:“看,鄂君启金节的商路与豆腐工坊分布完全重合。”队员们凝视庖厨画像砖上舂豆的陶瓮,与聚红盛今日所用如出一辙。
为深入了解参观者对寿县豆腐文化与青铜器文化关联的认知,团队成员在博物馆内开展调查问卷活动。他们穿梭于展厅间,向不同年龄段、来自不同地区的参观者发放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对寿县豆腐历史的了解程度、是否知晓青铜器在豆腐制作工艺传承中的文化意义等问题。参观者们认真填写问卷,不少人还与团队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问卷,团队期望能挖掘出大众对本地文化融合认知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和文化推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向,也让寿县豆腐文化与青铜器文化的独特魅力被更多人熟知。
青铜相伴,豆香流韵:寿县文化寻踪
香承豆韵寿蕴新生 团队成员围绕豆腐制作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与非遗传承人胡学兵及讲解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一同梳理实践收获。在交流中,实践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从豆腐的传统工艺改良,到豆腐制品别出心裁的包装设计,无一不展现着高品质追求。各级政府也为豆腐非遗传承给予大力支持,无论是场地提供还是政策扶持,都助力其蓬勃发展。
非遗文化传承团:寿县寻遗留影
此次寿县之行,"非遗文化传承团"不仅解码了千年豆腐的非遗密码,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了文化传承的青春答案。队员们通过对话非遗传承人,亲历石磨点浆的古法工艺,创新科技赋能手段,在八公山的水脉与楚文化的纹样间,探寻出一条"守艺-传艺-创艺"的活化之路。当豆腐的醇厚遇见代码的精准,当青铜纹样跃上年轻舌尖,这项穿越两千年的非遗技艺,正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生。通过这次探访,我们不仅学到了豆腐的制作技艺,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一块豆腐,都是匠心独运的结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