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智慧营建・绿映商山”暑期社会实践队抵达商洛市柞水县终南山寨。此行旨在深入挖掘陕南传统建筑中的营造智慧,通过实地踏勘、走访村民、系统记录等方式,为传承与活化传统建筑文化积累一手资料。队员们携带测绘设备,沿着青石板路走进这座藏于秦岭深处的古寨,一场与传统建筑的“对话”就此展开。

实践队在终南山寨合影(来源:成员自摄)
夯土为基:触摸千年营造的温度终南山寨的夯土建筑成为队员们最先关注的焦点。调研发现,此地的夯土建筑大致呈现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采用传统夯土与茅草混合,茅草的韧性有效缓解了土墙的开裂问题;第二种在传统夯土中掺入石子,既增强了结构强度,又显著提升了墙体抵御风雨侵蚀的能力;第三种则采用夯土砖垒砌的形式,砖块间精妙的咬合纹路蕴含着古人对力学的朴素理解。这些看似朴素的营造手法,正是古人顺应自然、巧妙利用自然的生动体现。队员们举起相机,细致捕捉不同光影下墙体的肌理变化,系统记录下这些宝贵的工艺细节。

实践队调研当地建筑(来源:成员自摄)
石砌为骨:探寻就地取材的生存哲学当地的石板房以规整的石条或不规则的石块砌筑墙体,顶部覆盖着层层叠叠的石板,青灰色的石板与山间的盎然绿意相映成趣。石板的良好隔热性使房屋实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而石材固有的耐久性则赋予了建筑防潮防火的特性。当地居民表示“这些石头都是从附近山上采的,不用走远路,省钱又结实” ,工匠们将就地取材的石块大小交错砌筑,缝隙间巧妙填充碎石,既节省了材料,又确保了墙体结构的整体性与坚固性。在惊叹之余,队员们详细记录下这些石块的砌筑肌理。


当地石板房实拍(来源:成员自摄)
木构为魂:品味中式建筑的雅致风骨寨中的木构建筑灵动精巧,尤以抬梁式木屋架为典型代表。粗壮的木梁与纤细的木柱通过精密榫卯相互咬合,无需一钉一铆却稳固如山。梁架上的雕花虽历经岁月磨蚀,仍能窥见当年的精美工艺。连接不同房屋的木栈道结构巧妙,既有效解决了山地建筑的高差问题,又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队员们使用卷尺仔细测量木构件的尺寸,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榫卯结构、材质选择等信息,力求从比例与结构关系中解读古人精妙的营造密码。

当地木构建筑实拍(来源:成员自摄)
巧构精饰:传统元素的创意新生除主体建筑外,队员们也格外关注那些蕴含于细节中的营造智慧。木窗的格纹样式丰富多变,有的仿梅枝,有的似回纹,既保证了通风采光的基本功能,又暗含吉祥寓意;大门上方的门簪造型精巧,常雕刻着花卉、瑞兽等纹样,是屋主身份与审美情趣的体现。古寨在造景手法上的巧思更令队员们赞叹不已:废弃的老石磨盘被串联起来用作桥栏杆,既盘活了旧物,又透出浓厚的农耕文化底蕴;瓦片被错落有致地排列成景观墙,阳光照射下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古树树干被匠心独运地改造成楼板的支撑柱,既保留了树木的生命印记,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当地建筑构件实拍(来源:成员自摄)
终南山寨的青砖黛瓦、木石筋骨,承载的不仅是一座古寨的岁月记忆,更是陕南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结晶。此次终南山寨之行,实践队收获丰硕。队员们不仅系统采集了夯土、石砌、木构等主要建筑类型的一手资料,更详尽记录了建筑构件与造景手法的丰富细节,最终形成了包含图像、测绘数据、文字记录及口述史料在内的多维度资料集。接下来,队员们将对调研素材进行整理、归类与分析,最终汇编成册,为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提供鲜活的样本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