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迁这片浸润着深重历史文化的土地上,大运河静静流淌,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也承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古运新声”团队走近两位抗战老兵——赵光荣和徐秀英,聆听他们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感受他们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红色精神。
赵光荣的战斗征程与坚守
赵光荣,已经94岁高龄,但是身板健朗,一提起当年参加的那段峥嵘岁月便言辞激烈,目光之中仍是昔日有为英豪的锋芒。他1946年参军,跟随志愿军转战南北,参加了准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斗,把保家卫国的锦绣生涯一一叙说。
赵光荣15岁就参加了地方游击队,也在那一年的冬天,一名送情报的新四军战士途径宿迁时被日军发现了,引起日军全境追捕。赶在被追捕前,该战士被村大队藏在来龙庵干木者祖神位的小阁子下,而日伪军聚集村民,将看似弱小的赵光荣绑在老槐树上逼问,赵光荣坚决不说出战士藏身处,还灵机一动装哑巴,遭日军鞭打也不曾松过口,事后乡亲们将昏迷的他带回家治疗。
在渡江战役中,赵光荣所在部队直接从浦口过江。他眯起双眼回忆:“晚上接到任务,大家都斗志昂扬,我们知道,这是迈向胜利的关键一步。”他指着渡江战役纪念章上那双帆形铜盾。战士们乘坐着木船,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行,江水被炮火映得通红,每一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向着对岸冲去。

解放上海龙庙的战斗,是赵光荣人生中最惊险的一战。在那场激烈的交锋中,他不幸被子弹击中头部。“当时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眼前一黑就倒下了。”他平静地讲述着,仿佛在诉说别人的故事。幸运的是,子弹稍有偏离,擦脑而过,他捡回了一条命,但也在医院住了好久,直到1950年才回家。
回家后的赵光荣,由于战场上所受的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他依然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贡献着力量。他担任起护林员和庄稼看守员的工作,守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尽管工资微薄,但他毫无怨言。他常常对儿女们说:“国家安稳不易,你们要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他的老伴也时常叮嘱子女,不能拿公家的东西,这种清正康洁的家风,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代代相传。

徐秀英的革命经历与回忆
徐秀英,同样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抗战老兵。她16岁就投身革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用脆弱的身躯,担起了为抗战服务的重任。
1942年,她加入了当地的姊妹会,承担救助伤病员,制作军鞋军衣,筹备军粮等工作,还组织妇女识字班,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1943年日军扫荡时,她带领群众藏粮食,站岗放哨,传送情报,并带领老幼妇孺隐蔽在高粱地,成功躲避日军,被称为应用的“徐不怕”。
徐秀英和她的丈夫直到建国后开会时才知道对方都是党员,他们都是建国前的老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党的事业付出了青春和热血。
徐秀英还曾有幸见过毛主席。“毛主席来的时候,我们都特别激动。我给他做了豇豆稀饭和山芋饭,他吃得很香甜。”她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那次经历,现在还记忆犹新。

老兵故事的时代价值与延续
如今,赵光荣和徐秀英都已步入暮年,但他们的精神依然矍铄。他们的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村子里的网格员经常与他们的家庭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安享晚年。每逢节假日,党组织和政府都会送来慰问品和现金,充满了温情。
当地政府和党组织计划将他们的事迹记录留存下来,让村民世代学习。这些红色故事,如同大运河的水,源远流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赵光荣和徐秀英的红色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