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走进无锡市锡山区城市书房,通过辅导孩子们作业、读书分享、电影赏析等多种形式,帮助同学们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劳逸结合,更加轻松高效地完成任务。
晨光初照,梦想启航
清晨九点,城市书房的学习室内已坐满参与活动的孩子与志愿者。数学辅导环节中,志愿者周女士以 “鸡兔同笼” 经典题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通过绘制示意图梳理数量关系。她手持彩色粉笔在小黑板上分步演示,时而俯身观察孩子的解题过程,时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思考。一名穿蓝色条纹衫的男孩起初在草稿纸上反复涂改,眉头紧锁,周女士注意到后,将题目拆解为 “笼子里的头数” 与 “腿数” 两个维度,用积木模型模拟鸡兔的肢体数量,男孩的笔尖逐渐放慢,最终在示意图旁写下正确算式,嘴角扬起释然的微笑。英语辅导区域,志愿者刘女士穿梭于课桌间,以 “气流感知法” 帮助孩子纠正发音。戴眼镜的小男孩第一次开口时,声音轻得像蚊蚋,身体不自觉地向后缩。刘女士半蹲在他身旁,将手掌悬在他嘴前:“感受这里的气流,像吹蒲公英一样轻轻送气。” 她示范 “o” 的发音时,嘴唇噘成圆形,睫毛在灯光下投下细碎的影子。男孩模仿多次后,终于清晰念出 “hello”,周围的孩子自发响起掌声,他攥着衣角的手指慢慢松开,眼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语文阅读理解环节被设计成小组研讨模式。志愿者宋女士将《秋天的怀念》一文分发给各组,要求圈画关键词句并阐述观点。第三小组的几个孩子围绕 “黄色的花淡雅” 一句的修辞展开争论,扎马尾的女孩坚持认为是环境描写,穿白 T 恤的男孩则指着前文 “母亲说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认为是情感寄托。宋女士引导他们对比文中三次菊花描写的语境,最终孩子们在笔记本上共同写下:“菊花既写秋景,也象征母亲的期望。” 讨论声中,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清脆的发言声交织,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图为实践队在辅导学生阅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宋沁屿 摄
书香氤氲,共赏佳作
午休过后,读书分享会成为焦点。扎蝴蝶结的小女孩抱着《小王子》走上前,起初指尖反复摩挲书角,深吸一口气后,她模仿狐狸的语调:“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小男孩,和其他成千上万个小男孩没有什么不同。” 声音从颤抖逐渐变得沉稳,当讲到 “你要永远为你驯化的东西负责” 时,台下的孩子纷纷挺直腰背。随后,男生们分享《林兰英》的故事,有孩子模仿书中人物的语气:“半导体材料就像科学城堡的砖,我要一块一块砌起来。” 话音未落,后排的男孩举起手:“我爸爸也是工程师,他说科研要像拧螺丝一样耐心。” 现场爆发出善意的笑声,书架上的绘本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影片放映,深入人心
傍晚时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放映将活动推向高潮。当马修老师带领合唱团演唱《夜空中的星》时,前排的女孩轻轻跟着哼唱,志愿者孙先生暂停影片提问:“为什么调皮的孩子会被音乐改变?” 穿条纹衫的男孩第一个举手:“因为音乐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 后排的女孩补充:“就像我们做对数学题时,志愿者姐姐会笑。” 讨论中,有孩子注意到影片中纸飞机纷飞的场景,低声说:“要是我也能给老师折一架。” 此时,窗外的夕阳正将书房的玻璃染成橘红色,屏幕上的光影映在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上。
结语: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抱着志愿者赠送的笔记本排队离开,有女孩回头喊:“明天还能来吗?” 志愿者周女士望着他们的背影,整理着桌上的草稿纸,纸上还留着孩子们画的鸡兔示意图。城市书房的管理员收拾投影设备时,发现座椅下有一张折成飞机的便签,上面用铅笔写着:“谢谢姐姐教我读单词。” 这场持续整日的活动,以具象化的知识互动,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文化体验的种子,而志愿者们则在教学相长中,完成了一次基层文化服务的实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