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融安,金桔树的枝叶在风中轻摇,蕴藏着桂北大地的蓬勃生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法润八桂 产业兴邦”实践团深入融安县农村技术协会,在田间地头的教学里、在政企联动的协作中、在青年学子的观察与思考中,不仅读懂了这扎根乡土的组织如何以技术为笔、以协作为墨,更尝试解锁其背后的深层机制,特别是探寻农业协会作为关键中间力量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法治激励路径,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基层智慧答卷。
技术扎根:从“老经验”到“新法子”的蜕变
融安的山岗上,金桔园层叠铺展。农技协的技术员蹲在地头,手把手指导果农调整避雨棚角度——这便是协会推广多年的“三避技术”,为金桔撑起抵御风雨的“保护伞”。当地果农普遍反映,采用该技术后,金桔挂果率显著提升,果品质量明显改善。
协会如同一棵根系深扎的大树,将现代农业理念植入乡土:从避雨避寒的“三避技术”到智能水肥管理,从带泥团移栽的高效法子到山地种植的优化方案,20余项农技通过“田间课堂”“能手传帮带”悄然改变着农户的生产方式。没有黑板讲台,技术员带着剪刀、肥料走村串户,问题现场示范解决;无需生硬说教,老果农与返乡青年围坐果树下,将“测土配方”“绿色防控”化作田间家常。累计培训惠及万千农户,科学种植的理念,正如金桔的根系,在桂北的沃土中越扎越深。
图为协会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团队成员实地学习
联动共富:政策春风里的协作图景与法治探寻
“万企兴万村”的东风吹拂桂北,农技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纽带角色。它一头紧密连接广西金桔产业集团、农科所等企业与科研单位,一头深情牵系千家万户的果园:联合民营企业为边疆村寨精准输送农资与技术,让优质肥料伴着种植妙招直达田垄;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将实验室的品种改良技术在地头试种、根据农户反馈优化迭代,让“书架上的技术”真正转化为“果园里的丰收”。
这份协作的深度,让“融安金桔”这枚国家地理标志愈发闪亮。协会领着农户抱团发展,建起一片又一片标准化果园,推动金桔走进更大的市场;还琢磨着“树下文章”,引导农户在金桔园套种中草药,让一亩地生出两份收益。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民企与协会的联动虽依托政策东风,但长效性仍需更清晰的法治激励路径支撑——比如对民企参与产业帮扶的税收减免幅度、协会作为中间组织的合法权责界定、农户与企业间利益分配的合同规范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市场主体的参与信心。
图为团队成员与协会会长交谈,了解协会发展状况
挑战与破局:法治为乡土振兴筑牢根基
农技协在深耕乡土的实践中,仍面临着需以制度破解的现实难题。计划为果园引入智能监测设备时,政策补贴虽有明确导向,但因缺乏具体时限规范,拨付进度时常滞后,既影响企业垫资积极性,也让农户对技术升级望而却步;在偏远村寨的技术协作中,企业与协会、农户间多以口头约定为主,一旦遭遇自然风险或市场波动,权责界定模糊易引发纠纷,维权成本居高不下;年轻技术员怀揣乡土情怀而来,却因薪资保障、职业发展等配套政策缺乏制度固化,难以形成长期扎根的稳定预期。
破解这些难题,关键在于以法治力量织密保障网络。实践团结合调研提出,可通过细化地方实施条例,明确政策补贴的拨付时限与责任主体,让资金支持从“原则性承诺”转化为“刚性化保障”;规范协会、企业、农户三方协作的合同范本,将权利义务、利益分配、纠纷解决路径等核心要素制度化,让口头约定变为“白纸黑字”的清晰契约;将青年人才的薪酬、补贴等支持政策纳入法治框架,以制度稳定性消解“生计之忧”,让青春力量在乡土扎根生长。
图为团队成员与协会成员合影
夕阳为金桔园镀上温暖的金边,技术员的身影与果农的笑声交织重叠。农技协的故事,是技术深植沃土的踏实,是协作共创富裕的温暖,亦是法治护航下的坚韧前行。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法润八桂 产业兴邦”实践团的同学们在此次调研中收获满满,他们不仅看到了农业协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更深刻认识到法治建设对于产业发展的关键意义。实践团表示,将持续关注融安金桔产业的成长轨迹,深入思考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中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专业所长,特别是在推动民营企业更积极地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方面,贡献属于青年一代的智慧与力量。
图/广西师范大学“法润八桂 产业兴邦”实践团
文/盘云薇 何杰昭 熊礼瑶 李玉玲 李悦 何姝睿 林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