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长安大学“弘扬‘两路’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队先后前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与青海省博物馆,深入体悟“两路”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以“西路军精神永垂不朽”为主题,从革命星火、辉煌岁月、浴血祁连、铁骨铮铮、多方营救、再立新功六个单元系统展现了西路军战士们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于河湟的光辉历史。实践队员们在展厅内驻足凝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记载,还原了西路军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坚守革命信仰、浴血奋战的悲壮历程。
通过聆听讲解员对西路军征战历史的详细解读,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激励——正如当年西路军在绝境中开辟道路,如今的建设者们也在雪域高原上续写着“两路”精神的新篇章。
随后,实践队来到青海省博物馆,博物馆从多维度展现了青海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在“青海历史文物展”中,队员们沿着历史脉络回溯,从远古时期青海先民的生产生活器具,到丝绸之路青海道上见证商贸往来的文物,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
在“红旗漫卷西风——青海革命文物展”专区,队员们重点了解了青海地区在革命、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青藏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各族建设者们克服高寒缺氧、地质复杂等困难,创造的人间奇迹。
在众多的建设者中,慕生忠将军的事迹尤为突出。他带领的筑路队伍,在财力匮乏、技术短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历时7个月零4天,在“生命禁区”修通了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天路。
队员们站在展柜前,仔细端详着当年筑路工具、文件资料,深刻领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此次参观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青藏高原地区政治、文化和气候地质环境等的复杂性,深感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来之不易和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在交通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干劲,展现青年的使命担当。
供图:马靖幸
供稿:王西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