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进站点,趣味课堂启新篇
活动的志愿者们从三个方面展开了本次教学:拉近与学生距离的音乐“数鸭子”、预防学生校园霸凌教育以及提高动手能力的夏日粘土课程,赣州石城县的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和志愿者们进行友好互动,让本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赣州儿童服务站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奥尔夫音乐课堂正式开启。志愿者们摒弃传统音乐教学依赖乐器的模式,将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融入课程设计,以身体为 “乐器”,引导孩子们感知音乐节奏。团队成员向孩子们阐释 “用身体动作传递音乐情感” 的理念后,系统传授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 “奥尔夫八声势” 基础动作。教学中,孩子们逐步掌握韵律,伴随经典儿歌《数鸭子》旋律完成身体“合奏”,使音乐教育突破场地与器材限制,以包容性形态惠及社区儿童。
图为温丽燕传授孩子们“八声势”。社区人员 供图
预防霸凌的教学环节采用“沉浸式体验+知识传递”模式。团队成员先梳理校园霸凌行为谱系,向孩子们清晰界定起外号、肢体冲突、社交孤立、网络恶意言论等霸凌表现形式,着重剖析这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创伤。为让抽象伤害具象化,团队设计了 “白纸实验”,以白纸喻人心,随霸凌场景描述累加揉搓纸张,直观呈现伤害的不可逆性,同步传授预防与应对策略,助力儿童构建自我保护体系。
夏日粘土创作课程成为激发儿童创造力的窗口。实践团队以 “夏日印象” 为主题启发创作,抛出 “提及夏天脑海最先浮现的事物” 问题,瞬间点燃孩子们的表达欲,“西瓜的清甜”“冰淇淋的凉意”“荷花池的蛙鸣”“泳池的水花”等充满童趣的答案接连呈现。创作环节,孩子们手持彩色粘土,将脑海中的夏日元素转化为立体作品:雪糕、荷塘、风景画 等一一呈现。作品完成后,孩子们主动分享创作思路,是创造力与动手能力的双重展现 。让艺术教育在实践中实现对儿童综合素养的培育。
多方协同探路径 社区教育赋新能
儿童服务站负责人表示,高校实践团队的教学创新拓展了站点教育边界。传统社区儿童教育多以基础课业辅导为主,而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团队引入的奥尔夫音乐、创意手工等课程,丰富了教育内容,契合儿童认知规律,其中预防霸凌课程的“白纸实验”等设计,为安全教育提供新范式。实践团队成员称,社区教学需兼顾不同孩子特点,促使教学方案动态优化,这种“实践-反馈-优化”循环,有效提升了团队教学实践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此次赣州实践,是高校探索社会服务型实践的缩影。团队融合专业教育理念与社区儿童需求,既为社区教育注入创新资源,亦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实践能力。后续将复盘案例、提炼可复制模式,为社区教育提供参考,践行高校服务社会、助力教育公平的使命。


图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与赣州儿童服务站内孩子们合照。社区人员 供图
通讯员,杨婷婷,何淑蓉